《游目瑰翰 宁波书法史》简介
《游目瑰翰 宁波书法史》这本书是由.陈磊著创作的,《游目瑰翰 宁波书法史》共有131章节
1
作者简介
陈磊,宁波人,沙孟海书学院学术负责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宁波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兼副秘书长、宁波市书法家协会书学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鄞州区书法家协...
2
目录
目 录 作者简介 前 言 身心一如:宁波书法的人文精神和当代意义 第一章 先秦、秦汉时期的宁波书法 第一节 先秦、秦汉时期的宁波书法概述 第二节 河姆渡刻符与“...
3
前 言 身心一如:宁波书法的人文精神和当代意义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历史悠久,人文渊薮。自八千年前的井头山文化开始,勤劳聪慧的宁波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批书法家成就...
4
第一章 先秦、秦汉时期的宁波书法
...
5
第一节 先秦、秦汉时期的宁波书法概述
文字起源作为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书法艺术肇始于文字的源起,要想正确地了解书法史,必须先从文字的起源开始。自战国晚期开始,各种有关...
6
第二节 河姆渡刻符与“王”字青铜矛——宁波书法的萌芽
...
7
一、河姆渡刻符
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宁波区域内就有河姆渡人的聚居活动。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浙东宁绍平原,余姚市丈亭区罗江乡河姆渡村,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通过1973年和19...
8
二、“王”字青铜矛
公元前2000年,宁波地区进入青铜时代。随着与中原地区的战争和交往日益增多,宁波地区的青铜铸造技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统治者们开始铸熔鼎彝,...
9
第三节 《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春秋战国时代,群雄割据,各自为政。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气吞六合之势,完成了统一大业,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并颁布了一系列政令。“车同轨,书同文”,秦始...
10
第四节 稚趣天真的汉代砖文
砖的制造,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相传早在夏朝,人们就“冶土为砖,四周于棺”了。砖主要由黏土制坯后入窑烧制而成,可用来砌墙、铺地、贴壁,是古代建造房屋、城墙、道路、...
11
一、汉代砖文兴盛的原因
自汉武帝后,砖文日渐兴盛,不仅内容丰富,表现形式也渐趋多样,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代灭亡的教训,在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经济上采取“与...
12
二、汉代砖文的艺术风格
砖文作为书法艺术,自有其内在特点。由于砖文多出自民间,代表着下层劳动人民的书写习惯,它不像碑派书法那样规范统一,也不如帖派书法那样端庄秀丽,而是无拘无束地展示劳...
13
三、从汉代砖文看汉代书体的演变
汉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分水岭,各种书体在这一时期逐渐孕育成形,完成了篆、隶、草、行、楷的书体演变。汉代砖文既没有官方文书近乎极致的规范,也没有千篇一律的审美,但恰...
14
四、宁波学者的贡献
清代晚期,碑学鼎盛。趁着金石考据之风,宁波学者开始关注这些刻划在古砖上的文字。人们发现,这些古砖文古朴典雅,不求工整,充满稚趣,反映了汉代民间书法的真实状态,是...
15
第二章 六朝时期的宁波书法
...
16
第一节 六朝时期的宁波书法概述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刘备、孙权相继效仿,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历史由此翻开新的一页。晋室南迁后,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和民族因素的介入,出现“南北对峙”的...
17
第二节 “二王”书风的笼罩
毫无疑问,“二王”是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力最为深远的书家,后世即使有“突破铁围”之举,也无非是从反面论证了“二王”影响之巨。汉末魏晋之际,书法艺术走向高度自觉,以“...
18
一、王羲之书法
图十二 王羲之,《乐毅论》(局部)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祖居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11岁时随晋室南渡,抵达建康,官至会稽内史、右军将军,世称...
19
二、王献之书法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官至中书令,人称“大令”。据《晋书·王献之传》记载:“献之七岁学书,少有盛名,...
20
三、“二王”书风笼罩的原因
自东晋以来,“二王”书风对整个中国书法史的影响经久不衰,即使到了书法艺术渐趋多元化的今天,其依然被世人奉为圭臬。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其一,诸体齐备,系统庞大...
21
第三节 虞龢《论书表》
会稽郡是六朝时期南方世家大族盘根错节的地方。余姚虞氏家族是这一时期宁波区域内家族规模最大、政治地位最高的世家大族,几乎包揽了所有的文化创造。这个家族诞生了四明第...
22
第三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宁波书法
...
23
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宁波书法概述
隋朝统一后,宁波自汉以来长期延续的行政区划开始变动。开元二十六年(738),宁波单独设立了地方二级行政建制——明州。这一明越分治的重大历史事件,使宁波跳出原始性...
24
第二节 虞世南的书学成就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会稽余姚(今宁波余姚)人,出生于陈朝初年,仕宦于隋代,最后归于大唐王朝,成为李世民王朝的一代重臣。...
25
一、虞世南书法
六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争频繁,中原士族纷纷南逃避乱,将中原文化带到了长江流域,如王羲之、郗愔、谢安等书法名流多在四明境内活动,对这一时期宁波本地的书法发展产生了重...
26
二、虞世南书论
虞世南以书名天下,在书学理论上也颇有建树,有《笔髓论》《笔体论》《书旨述》三篇传世。他在书学理论上的贡献,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几位书家,具有很强的理论思辨能力,对后...
27
第三节 晚唐、五代时期的僧家书法
晚唐时期,各路藩镇雄踞一方、虎视眈眈。伴随着唐王朝的孱弱和禅宗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一批以禅意为书的禅僧书家。在晚唐这个愁云惨淡的帝国末期,他们直抒胸臆,将之灌注在...
28
一、释光书法
释光,生卒年月不详,字登封,俗姓吴氏,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人,晚年归隐明州国宁寺。据《宋高僧传》列传记载: 长于草隶,闻陆希声谪宦于豫章,光往谒之。陆恬静而傲...
29
二、释无作书法
释无作,生卒年月不详,俗姓司马,字不用,号逍遥子,吴越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据史书记载,他能画善书,隐于会稽四明山,卒于四明,年五十六。米芾在《书史》中评其...
30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宁波与日本的书法交流
宁波与日本“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者的文化交流从现有的史料看,其源头正是中国书法传入日本之时。据日本史书记载,西晋太康六年(285),百济学者王仁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