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篆 刻
2025年09月26日
三、篆 刻
对于赵叔孺的篆刻,张大千曾言:“其治印,虽导源其家㧑叔,旁及顽伯、牧父,然精意所注,尤在汉印。心摹手追,得其神理,寓奇诡于平正,寄超逸于醇古,非世之貌为狂怪险谲者所可望也。”[1]由此可知,赵氏能“寓奇诡于平正,寄超逸于醇古”,于“和平”一路的印风中,堪为翘楚,尤得益于汉印。沙孟海先生对印学史多有真知灼见,曾在《沙邨印话》中梳理了印学发展的历史嬗变与传承,将印风分为“猛利”与“和平”两种,赵叔孺与吴昌硕各树一帜。他写道:
昔人论古文辞,别为四象。持是以衡并世之印,若安吉吴氏之雄浑,则太阳也。吾乡赵氏(时)之肃穆,则太阴也。[2]
文中分别将吴氏猛利的印风比作“太阳”,将赵氏和平的印风比作“太阴”,其独特性和代表性不言而喻。赵叔孺的篆刻取法虽广,秦玺汉印、明清流派无不涉猎,但无论圆朱文、汉印,还是古玺,皆以典正渊雅为艺术旨趣。他的圆朱文,如“兄弟共墨”印(图一〇六),独出机杼,清雅秀丽,在印坛风靡一时。他的汉印,如“申公启事”印(图一〇七),工稳雅致,格调尤高,得秦风汉韵。他的古玺,如“达三长寿”印(图一〇八),静谧精到,秀雅绝伦,气韵高古。无怪乎沙孟海在《沙邨印话》中惊呼:“历三百年之推嬗移变,猛利至吴缶老,和平至赵叔老,可谓惊心动魄,前无古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