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宁波书法史大事年表简编

附录 宁波书法史大事年表简编

本表以宁波书坛重要事件、书家事迹为主要内容。时间上限为河姆渡文化时期,下限为20世纪末。收录内容按年、月排列,月份不详者系于该年最后。所有材料来源统一见书后附录参考文献,表中不再一一注明出处。

先 秦

约公元前5000—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一些彩陶,在这些陶器上有一些如平行线、锯齿、波形线、贝齿、圆圈、禾叶等形状的刻划“符号”。

约公元前700—前650年

春秋前期作“王”字青铜矛,矛的上部铸有一阳文“王”字。

建武二十八年(52)

“三老”第七孙“邯”立《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六朝

西晋太安二年(303)

王羲之(—361)生。

东晋建元二年(344)

王献之(—386)生,王羲之第七子。

东晋永和七年(351)

王羲之出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

东晋永和九年(353)

3月,王羲之与孙绰、孙统、谢安、谢万及王献之、王凝之、王涣之、王徽之等41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作《兰亭序》。

东晋升平五年(361)

王羲之(303—)卒。

东晋太元十一年(386)

王献之(344—)卒。

宋泰始六年(470)

9月,虞龢向宋明帝上《论书表》。

陈武帝永定二年(558)

虞世南(—638)生。

隋唐

武德九年(626)

12月,虞世南奉敕撰并书《孔子庙堂碑》。

贞观七年(633)

虞世南转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

贞观十年(636)

虞世南书《汝南公主墓志铭》。

贞观十二年(638)

5月25日,虞世南(558—)卒。太宗举哀,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

景云元年(710)

唐佚名书《大唐故安州云梦县令虞府君(照乘)墓志》。

开元二十六年(738)

王叔通撰《唐故了缘和尚灵塔铭并序》。

天宝十二年(753)

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将《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等中国书法家的作品带到日本,并定居奈良。

大历十二年(777)

徐浩书《董孝子碣铭》。

贞元二十年(804)

“入唐八大家”之一的最澄携弟子义真至明州,转赴天台山学禅。

空海由明州入唐。

贞元二十一年(805)

最澄从明州出海回国,带回《赵模千字文》《大唐圣教序》及王献之、欧阳询、褚遂良等人的书法真迹17种。

元和五年(810)

许季方撰《唐王君故夫人南阳郡罗氏墓志铭并序》。

元和十五年(820)

朱全真撰《唐故杨府君(皓澄)墓志铭并序》。

长庆二年(822)

唐佚名书《唐故襄阳罗府君(清)墓志铭并序》。

唐佚名书《唐故济阳丁夫人墓志并盖》。

大和四年(830)

唐佚名书《唐故东海徐府君墓志铭并序》。

大和五年(831)

唐佚名书《唐余姚郡盛府君(璿)墓志并序》。

唐佚名书《唐故北海盛氏富春孙夫人墓志并序》(残)。

大和六年(832)

唐佚名书《唐余献墓志铭》(残)。

大和八年(834)

范的书《大唐越州都督□□县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并后记附赠答诗》。

开成元年(836)

唐佚名书《唐故授定蓬两州长史丁府君(广训)墓志铭并序》。

开成二年(837)

唐佚名书《唐谯郡盛府君(荣)墓志并序》。

开成三年(838)

唐佚名书《唐前太庙斋郎京兆万府君亡妻太原王氏墓志铭并序》

开成四年(839)

唐佚名书《唐吴兴沈君故夫人陈留虞氏墓志并序》。

开成五年(840)

唐佚名书《唐故徐处士故朱氏夫人墓志铭并序》。

会昌元年(841)

李仲模撰《唐故台州乐安县尉万府君(师贞)墓志铭并序并盖》(残)。

会昌二年(842)

唐佚名书《唐故乐安任君(正彬)墓志》。

大中元年(847)

张从飞撰并书《唐故祝处士(巽)墓志并序》。

大中二年(848)

贝泠该用八分书《蓬莱观碑》。

大中五年(851)

唐佚名书《唐处士陇西李氏妻濮阳吴夫人墓志铭并序》。

大中十年(856)

唐佚名书《唐明州奉化县岳林寺造塔铭并序》。

唐佚名书《唐故彭城刘府君(元)墓志铭并序》。

唐佚名书《唐潘氏墓志铭并序》。

大中十二年(858)

唐佚名书《唐故福州侯官县丞汤府君(华)墓志铭并序》。

咸通六年(865)

李遇书《唐陀罗尼香幢》。

咸通十一年(870)

唐佚名书《唐故鄂州汉阳县尉刘府君(彤)墓志铭并序》。

咸通十二年(871)

吴忠顺撰《唐故张府君(达)墓志铭并序》。

咸通十五年(874)

唐佚名书《唐故俞府君胡氏夫人墓铭并序》。

广明元年(880)

唐佚名书《唐会稽郡夏夫人墓志铭并序》。

五代

后梁开平二年(908)

孟标撰《大梁豫章熊公(允韬)墓志铭并序》。

后梁乾化五年(915)

蒋鉴玄撰《梁故明州军事押衙充勾押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殿中侍御史王府君(彦回)墓志铭并序》。

后唐同光二年(924)

五代佚名书《故淮南节度副使守信州刺史检校太傅钱唐郡危公庐陵郡夫人璩氏墓志铭》。

后晋开运三年(946)

五代佚名书《大吴越国明州故汝南郡袁府君(从章)墓铭并序》。

后周广顺三年(953)

滕仁鏸撰《大吴越国将仕郎前守秀州嘉兴县主簿知县事羊府君(蟾)墓志铭并序》。

年月不详

五代佚名书《唐室徐孺人(淑清)墓志铭》。

乾德四年(966)

申屠峄撰《大宋故明州衙推王公(仁镐)墓铭序》。

乾德五年(967)

柳崇杰书《奉国军节度使彭城钱公(亿)碑铭》。

林逋(—1028)生。

景德元年(1004)

邵诰撰《荥阳潘六郎府君(承福)墓志铭并序》。

大中祥符元年(1008)

楼郁(—1077)生。

乾兴元年(1022)

5月,林逋书《自书诗帖》。

天圣六年(1028)

林逋(967—)卒。

明道二年(1033)

楼常(—1113)生。

景祐五年(1038)

鄞水讲僧如显书、会稽讲僧知白篆额《明州桃源保安院大界相碑并序》。

皇祐三年(1051)

宋佚名书《宋虞氏墓志铭》(残)。

皇祐五年(1053)

楼郁中进士。

至和元年(1054)

楼光(—1121)生。

嘉祐四年(1059)

杨适撰《宋故国君(任)墓志铭》。

嘉祐五年(1060)

楼异(—1124)生。

嘉祐七年(1062)

楼郁撰《宋故夫人洪氏墓志铭》。

嘉祐八年(1063)

舒亶撰、于锐书《宋故丁氏夫人墓志铭》。

治平二年(1065)

楼常中进士。

楼肖(—1128)生。

治平四年(1067)

姪仪书《宋于氏墓志》。

熙宁五年(1072)

周镛撰、赵拊书《宋故陈府君(辅)并俞氏夫人墓志铭并序》。

熙宁八年(1075)

吴之邵书《宋故京兆丰君(称)墓志铭》。

熙宁九年(1076)

楼光中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授中议大夫。

程珵书《宋故余姚县守苏州助教莫君(当)墓志铭并序盖》。

熙宁十年(1077)

刘符书《宋故莫君夫人茅氏墓志并铭》。

楼郁(1008—)卒。

元丰三年(1080)

蒋元龟书《宋故俞氏墓志铭》(残)。

元丰四年(1081)

陈诜书《宋故郭君秘校(浑)墓志铭》。

元祐元年(1086)

舒亶撰《宋明长史王公(说)墓志铭》。

元祐四年(1089)

周锷撰《四明山宝积院记》。

元祐五年(1090)

楼璹(—1162)生。

元祐六年(1091)

苏轼书《阿育王寺宸奎阁碑记》。

宋佚名书《明州妙智院记》。

元祐七年(1092)

俞伸撰、孙籲书《明州慈溪县普济寺罗汉殿记》。

元祐八年(1093)

王诜撰、王履中书《宋故朱府君(诠)墓志铭》。

罗适撰《宁海桑洲永乐院碑记》。

元祐九年(1094)

施邈撰并书《宋故莫府君(襄)墓志铭并序》。

绍圣二年(1095)

楼光书《宋故冯府君(确)莫氏夫人合葬墓志铭并盖》。

元符元年(1098)

舒亶撰《宋太医李君(交)墓志铭并盖》。

夏敦撰《宋李府君并夫人陈氏墓志铭并盖》。

元符二年(1099)

丰稷撰、刘埕书《宋故奉议郎致仕陈公(誴)墓志铭并盖》。

建中靖国元年(1101)

北宋佚名书《宋故舒府君(吉)墓志铭》。

崇宁四年(1105)

北宋佚名书《宋惠安院僧怀实施钱造桥记》。

胡沂(—1174)生。

崇宁五年(1106)

史浩(—1194)生。

大观四年(1110)

胡斡化书《宋方府君(淇)并夫人钱氏合葬墓志铭》。

夏烝撰并书《宋故朱府君(用新)墓志铭》。

政和二年(1112)

欧阳中书《宋故翁府君(宗)墓志铭并盖》。

政和三年(1113)

叶珏撰并书《宋故明州慈溪县方府君(渊)并徐氏墓志铭》。

楼常(1033—)卒。

政和四年(1114)

张渐撰并书《宋故洪氏夫人墓铭》。

政和六年(1116)

北宋佚名书《宋故夏氏夫人墓志铭》。

政和七年(1117)

北宋佚名书《宋蒋户曹(浚明)墓记》。

政和八年又重和元年(1118)

王逨(—1178)生。

宋徽宗御书《省降御笔敕付楼异石刻》(若干道)和《御笔敕付楼异石刻》(若干道)。

宣和二年(1120)

宋徽宗御书《御笔敕付楼异石刻》(若干道)。

宣和三年(1121)

德光(—1203)生。

楼光(1054—)卒。

宣和五年(1123)

庄必疆书《宋徐氏夫人墓志铭》。

宣和六年(1124)

楼异(1060—)卒。

宣和七年(1125)

北宋佚名书《宋刘氏夫人墓志铭》(残)。

楼锡(—1174)生。

靖康元年(1126)

袁灼书《宋故舒君济彊(勣)墓志铭》。

沈谏撰并书《宋故倪夫人墓志铭》。

靖康二年(1127)

北宋佚名书《宋故宜人冯氏(淑)墓志铭并盖》。

建炎二年(1128)

楼肖(1065—)卒。

绍兴二年(1132)

张孝祥(—1170)生。

楼鐊(—1163)生。

绍兴四年(1134)

南宋佚名书《宋刘氏夫人墓志铭》。

绍兴五年(1135)

邹德久书《舍黄檗裴公真像文并偈》。

绍兴七年(1137)

楼钥(—1213)生。

绍兴十年(1140)

潘良贵书《天童寺大用庵铭》。

绍兴十一年(1141)

汪大猷撰《宋故楼君(琦)墓志铭》。

杨简(—1225)生。

绍兴十二年(1142)

陈宗翰撰并书《宋陈侯元达(节夫)墓志铭并盖》。

绍兴十四年(1144)

袁燮(—1224)生。

绍兴十六年(1146)

高闶撰并书《宋故左朝奉大夫薛公(朋龟)墓铭并序》。

绍兴十九年(1149)

沈辽撰《隐学山复放生池碑》。

绍兴二十年(1150)

张瑗书《宋故右朝请郎致仕张公(辚)墓志铭》。

汪思温撰《宋故恭人王氏(俦)幽堂记》。

绍兴二十二年(1152)

南宋佚名书《阿育王寺兴修事实碑》。

绍兴二十三年(1153)

俞观能撰、李茂篆并书《宋故姜助教(稷)墓志铭》。

绍兴二十四年(1154)

南宋佚名书《宋张元晖墓志铭》。

绍兴二十五年(1155)

郑重撰并书《宋故莫氏夫人墓志铭》。

绍兴二十六年(1156)

德光至阿育王寺,投大慧宗杲门下。

绍兴二十七年(1157)

3月,张九成书《妙喜泉铭》。

绍兴二十八年(1158)

南宋佚名书《东谷无尽灯碑》。

张孝祥书《敕赐宏智禅师后录石刻》。

绍兴二十九年(1159)

张孝祥书《宋故宏智禅师妙光塔铭有序》。

绍兴三十年(1160)

陈居仁书《广灵王庙碑》。

绍兴三十一年(1161)

南宋佚名书《宋崔氏墓志》。

绍兴三十二年(1162)

楼璹(1090—)卒。

隆兴元年(1163)

楼鐊(1132—)卒。

隆兴二年(1164)

2月24日,南宋佚名于慈溪达蓬山题刻“武林钱竽,锦屏陈帮彦,皆奉亲来瞻佛迹。隆兴二年二月廿四日”。

王佐撰并书《宋故武当军节度推官高公(选)墓志铭》。

史弥远(—1233)生。

乾道元年(1165)

王逨书《宋故王府君(宰)墓志铭》。

乾道二年(1166)

张孝祥撰并书《朝阳亭记》。

南宋佚名书《夏五四郎砌路记》。

李端民撰《明州雪窦山大殿塑佛像碑记》。

乾道四年(1168)

8月,张孝祥书《题黄庭坚伏波将军诗卷后》。

白仲坚撰《宋魏汝能墓志》。

日僧荣西首次由明州入宋,从天童虚庵怀敞习临济宗教义,并勤学黄庭坚书法。

乾道五年(1169)

汪大猷撰、楼璩书《宋故薛衡州妻令人王氏墓铭》。

痴绝道冲(—1250)生。

乾道六年(1170)

张孝祥(1132—)卒。

淳熙元年(1174)

楼锡(1125—)卒。

胡沂(1105—)卒。

淳熙二年(1175)

李泳撰《般若会善知识祠记》。

淳熙三年(1176)

郑清之(—1251)生。

淳熙四年(1177)

南宋佚名书《宋赵伯廱墓志铭》。

淳熙五年(1178)

王逨(1118—)卒。

王中行书《宋故朝奉郎守国子司业致仕王公(逨)墓志》。

曾逢撰、王中立篆并书《宋故朝奉郎守国子司业致仕王公(逨)墓志铭》。

淳熙六年(1179)

无准师范(—1249)生。

淳熙九年(1182)

4月,南宋佚名于慈溪达蓬山题刻:“县宰唐仲温,携家来礼古佛足迹,访禅师遗址,扪箩穿石,小休洞口,东眺沧海,真胜游也。子士贤,孙祺孙侍行。淳熙九年清明前一日。”

淳熙十一年(1184)

南宋佚名书《宋张氏墓志》。

淳熙十二年(1185)

李光祖书《宋故张君以礼(正国)墓记》。

虚堂智愚(—1269)生。

淳熙十三年(1186)

张即之(—1263)生,张孝伯子。

淳熙十四年(1187)

日僧荣西第二次由明州入宋。

淳熙十五年(1188)

11月,南宋佚名书《宋承奉郎致仕老先生杨公(庭显)圹记》。

绍熙五年(1194)

史浩(1106—)卒。

庆元元年(1195)

宁海诗人胡融、刘允叔、王度、李揆、周仲卿一行五人登石台山游览,并在山上作联句长诗纪事。

陆楹书《宋陆次云墓志》。

庆元二年(1196)

10月,胡融到石台山上书写联句,并镌于石上。

南宋佚名书《宋王元之墓志》。

庆元三年(1197)

楼钥撰并书《范氏复义宅记》。

楼鈜(—1242)生。

庆元六年(1200)

叶梦鼎(—1279)生。

嘉泰元年(1201)

南宋佚名书《宋汪大猷墓志》(残)。

嘉泰二年(1202)

郑清之进入太学。

嘉泰三年(1203)

楼钥撰并书《重建智者广福寺禅寺记》。

德光(1121—)卒。

嘉泰四年(1204)

楼洪、楼深书《宋故宣教郎楼君(镗)圹志》。

开禧元年(1205)

王鈜撰《宋周佛因岁月记》。

开禧二年(1206)

赵师白篆并书《故提干从事赵公(师向)墓志铭》。

开禧三年(1207)

魏鹿宾撰《宋故安人王氏(妙喜)圹志》。

嘉定元年(1208)

赵希醇撰《宋王府君(琳)徐夫人合葬墓志》。

嘉定二年(1209)

胡载撰《宋胡大圭并妻毛氏合葬墓志》。

嘉定三年(1210)

楼钥书《题徐铉篆书帖》。

赵竴撰并书《宋赵端墓志》(残)。

嘉定五年(1212)

11月26日,南宋佚名于宁海县西店镇西桶盘山,题刻“嘉定壬申仲冬廿六日,成吉甫、陆子济览胜于此睨海”。

南宋佚名书《宋乞增葺锦照堂札子石刻》。

嘉定十年(1217)

郑清之中进士。

南宋佚名书《宋闻人曦胡净修合葬墓志》。

嘉定十一年(1218)

南宋佚名书《宋冯妙定墓志》(残)。

南宋佚名书《宋郑之侨墓志》。

嘉定十二年(1219)

刘炔撰《宋刘倓墓志》。

嘉定十五年(1222)

南宋佚名书《宋孙禹墓志》。

嘉定十六年(1223)

荣西弟子希元、道元,抵达明州天童寺习禅,亦习黄庭坚书法。

王应麟(—1296)生。

嘉定十七年(1224)

南宋佚名书《宋故王岘墓志》。

袁燮(1144—)卒。

宝庆元年(1225)

王大临撰《宋王叔达墓志》。

南宋佚名书《宋余思真墓志》。

杨简(1141—)卒。

绍定元年(1228)

楼治撰《宋王清心墓志》(残)。

王规撰《宋方氏墓志》和《宋周妙真墓志》。

李介书《宋王鈜墓志》。

朱程书《宋魏净妙墓志》。

南宋佚名书《宋故淑人黎氏(妙冲)圹记》。

绍定二年(1229)

王之经书《宋故进士汪公(万钟)墓志铭》。

绍定四年(1231)

林宗一撰《宋林惟孝墓志》。

沈中父撰《宋赵希谷墓志》。

绍定五年(1232)

南宋佚名书《宋曾静真墓志》。

绍定六年(1233)

郑清之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史弥远(1164—)卒。

端平二年(1235)

郑清之上疏请求罢官,皇上不许,授予左丞相兼枢密使。

姜瑀撰《宋刘妙惠墓志》。

端平三年(1236)

花明澄撰《宋花应辰墓志》。

嘉熙三年(1239)

南宋佚名书《宋孙自中墓志》。

嘉熙四年(1240)

王显孙撰《宋应道隆墓志》。

淳祐元年(1241)

张即之撰并书《息心铭》。

王应麟中进士。

淳祐二年(1242)

郑清之撰并书《白云山宝庆显忠寺记》。

楼鈜(1197—)卒。

淳祐四年(1244)

南宋佚名书《宋故太师右丞相食邑五千九百户食封三千九百户谥文节鲁国魏公(杞)神道碑》。

戴表元(—1310)生。

淳祐五年(1245)

张即之书《汪氏报本庵记》。

淳祐六年(1246)

6月1日,张即之书《金刚经》。

天童禅寺僧人兰溪道隆应邀携弟子赴日本宣扬禅风,创建长寺,开创日本临济禅宗一派。

南宋佚名书《应梦名山记》

南宋佚名书《宋王覨并妻朱道源合葬墓志》

南宋佚名书《宋王规墓志》。

淳祐七年(1247)

郑清之辞官。

汪之邵撰《宋韩氏墓志铭》。

一山一宁(—1317)生。

淳祐八年(1248)

5月15日,张即之书《金刚经》。

林宗仁撰、林宗任书《宋杨惟玉墓志》。

淳祐九年(1249)

郑清之复相位,任左丞相兼枢密使。

无准师范(1179—)卒。

淳祐十年(1250)

8月,张即之书《杜甫二律诗卷》。

晏陶书《宋故宣教郎左藏戴君(得一)墓志铭》。

痴绝道冲(1169—)卒。

淳祐十一年(1251)

郑清之(1176—)卒。

淳祐十二年(1252)

南宋佚名书《敕命昭惠庙神为灵祐侯牒碑》(残)。

宝祐元年(1253)

7月13日,张即之书《金刚经》。

宝祐二年(1254)

李自厚撰《宋邢氏墓志》。

宝祐三年(1255)

夏至,张即之书《佛遗教经》。

宝祐四年(1256)

南宋佚名书《宋赵氏墓志铭》

南宋佚名书《宋王友度墓志》。

宝祐五年(1257)

张即之书《杜甫戏为双松图诗》。

宝祐六年(1258)

陈梦卓书《宋故钱公(容)墓志铭》。

开庆元年(1259)

张即之书《贺秘监祠逸老堂记》。

孙焱叟撰《宋孙晐墓志》。

章士元书《宋楼君成父(保大)墓志铭》。

夏日,南宋佚名于鄞县章水镇鹿窠村题刻石刻群。

景定二年(1261)

袁裒(—1320)生。

景定四年(1263)

张即之(1186—)卒。

景定五年(1264)

楼恭书《宋戴氏夫人岁月记》。

咸淳元年(1265)

南宋佚名书《宋史尧卿墓志》《阿育王寺碑》(残)。

咸淳二年(1266)

南宋佚名书《宋向元庆墓志》。

袁桷(—1327)生。

咸淳五年(1269)

南宋佚名书《宋故知府安抚显谟国史大卿朝议孙公(子秀)墓志铭》

南宋佚名书《宋孙大年墓志》

南宋佚名书《宋史汲卿墓志》。

虚堂智愚(1185—)卒。

咸淳六年(1270)

袁润祖(—1351)生。

咸淳七年(1271)

史珌卿撰《宋史岩之墓志》。

咸淳九年(1273)

李言似撰《宋李该墓志》。

咸淳十年(1274)

南宋佚名书《宋杨惠罙墓志》。

景炎二年(1277)

南宋佚名书《悬慈庙重建碑记》。

祥兴二年(1279)

叶梦鼎(1200—)卒。

天童寺高僧祖元应邀抵达日本镰仓,任建长寺住持。

至元十七年(1280)

史玠卿撰《元鲁十娘子墓志》。

至元十八年(1281)

黄儒雅撰《元黄震墓志》。

元佚名书《隐学栖真教寺净发田记》。

至元二十二年(1285)

元佚名书《元史玠卿墓志》。

释昙噩(—1373)生。

至元二十九年(1292)

王应麟撰《重建慈湖书院记》。

元贞二年(1296)

释梵琦(—1370)生。

王应麟(1223—)卒。

大德三年(1299)

元成宗命天童寺高僧一山一宁持书信赴日,以恢复两国通好。

大德六年(1302)

沈仲贵(—1347)生。

大德十年(1306)

袁士元(—1364)生。

至大三年(1310)

浙东宣慰使哈喇罕赛来游览象山县西店樟树村石屏山,游览之余赋诗一首:“千岩壁立任苍苔,今日玉盘居士来。洗㔉云根堪宴坐,不教独秀在天台。”

戴表元(1244—)卒。

至大四年(1311)

元佚名书《舒氏复祖墓本末》(残)。

延祐三年(1316)

袁桷撰《庆元路鄞县庙学记》。

延祐四年(1317)

一山一宁(1247—)卒。

延祐六年(1319)

曹敏中书《元陈泳墓志铭》。

延祐七年(1320)

袁裒(1261—)卒。

至治元年(1321)

桂彦良(—1387)生。

至治二年(1322)

赵孟书《大瀛海道院记》。

至顺元年(1330)

元佚名书《元郑大顺墓志》。

至元二年(1336)

赵孟书《故明州延庆寺法智大师行业碑》。

至元四年(1338)

胡世佐撰《四明祖庭世统题名碑》。

至正三年(1343)

王元恭书《岳林寺幻住经堂记》。

至正七年(1347)

沈仲贵(1302—)卒。

至正九年(1349)

郭文煜书《余姚州学增造记》。

至正十一年(1351)

袁润祖(1270—)卒。

至正十六年(1356)

方孝孺(—1402)生。

至正二十年(1360)

李泌撰《辅顺庙碑并重刊记》。

至正二十一年(1361)

高明书《慈溪县罗府君嘉德庙碑》。

揭傒斯书《灵隐景德禅寺明宗慧忍禅师东屿德海和尚塔铭》。

至正二十四年(1364)

桂德称书《青龙山宝峰禅庵记》。

袁士元(1306—)卒。

至正二十六年(1366)

元佚名书《大元故越国夫人祠堂碑》。

至正二十七年(1367)

释昙噩撰并书《万佛涂田记》(残)。

洪武三年(1370)

释梵琦(1296—)卒。

洪武六年(1373)

释昙噩(1285—)卒。

洪武八年(1375)

王寓篆并书《大梅山护圣禅寺重建记》。

洪武十五年(1382)

方孝孺受朱元璋召见。

洪武十八年(1385)

方孝孺书《默庵记》。

洪武二十年(1387)

周冕(—1424)生。

桂彦良(1321—)卒。

洪武二十五年(1392)

方孝孺荐授汉中府学教授。

建文四年(1402)

方孝孺(1357—)因效忠惠帝,在南京为成祖所杀。

永乐元年(1403)

臧性中贡生。

永乐四年(1406)

臧性以能书征入秘阁,缮写《永乐大典》。

永乐六年(1408)

周冕中举,以能书应诏,参与修大典。

永乐九年(1411)

臧性中进士,荐授陕西道监察御史。

永乐二十二年(1424)

周冕(1387—)卒。

正统元年(1436)

徐琏(—1505)生。

正统六年(1441)

金湜中举,入太学,以擅书授中书舍人,待诏文华殿,升太仆寺丞。

正统十四年(1449)

谢迁(—1531)生。

天顺四年(1460)

孙燧(—1519)生。

成化三年(1467)

日僧雪舟随遣唐使船到宁波,与金湜、徐琏等名士结交,唱和诗文,切磋书画。

成化五年(1469)

雪舟归国,徐琏自书所作《送雪舟归国诗并序》相赠。

陈沂(—1538)生。

成化八年(1472)

王守仁(—1529)生。

成化十四年(1478)

洪常书、金湜篆额《义庵洪公墓志铭》。

何炜(—1551)生。

弘治七年(1494)

丰坊(—1566)生。

弘治十二年(1499)

王守仁中进士。

弘治十三年(1500)

张时彻(—1577)生。

弘治十五年(1502)

沃頖书、卢瑀篆盖《明故余夫人周氏墓志铭》。

弘治十八年(1505)

范钦(—1585)生。

徐琏(1436—)卒。

正德六年(1511)

日僧了庵桂梧作为日本遣明使至宁波,任阿育王山广利寺首座,明武宗曾赐金襕袈裟。

正德十一年(1516)

王守仁书《龙江留别诗卷》。

正德十二年(1517)

陈沂中进士,授翰林编修。

正德十三年(1518)

9月,王守仁平定江西祸乱。

沈明臣(—1596)生。

正德十四年(1519)

丰坊举乡试第一。

沈应奇中举,参与修《武宗实录》,复授中书舍人。

孙燧(1460—)被害于南昌惠门外。

嘉靖二年(1523)

丰坊中进士。

嘉靖三年(1524)

丰坊被谪为通州同知。

嘉靖六年(1527)

王守仁书《家书信札》。

嘉靖七年(1528)

1月,丰坊书《行草自书诗册》。

9月,王守仁平广西。

嘉靖八年(1529)

王守仁(1472—)卒。

嘉靖十年(1531)

谢迁(1449—)卒。

嘉靖十五年(1536)

丰坊书《各体书诗卷》。

嘉靖十七年(1538)

陈沂(1469—)卒。

嘉靖十八年(1539)

5月,日僧策彦周良首次入明,“进贡贸易”。

嘉靖二十二年(1543)

屠隆(—1605)生。

孙鑛(—1613)生。

嘉靖二十六年(1547)

11月,日僧策彦周良第二次入明,“进贡贸易”。

文徵明书并篆盖《明故城静包先生配儒人陈氏合葬墓志铭》。

嘉靖二十七年(1548)

10月,策彦周良进贡完南下,途经杭州,拜访丰坊。

丰坊为日僧策彦周良作《谦斋记》。

嘉靖三十年(1551)

何炜(1478—)卒。

嘉靖三十四年(1555)

薛三才(—1619)生。

嘉靖三十七年(1558)

薛三省(—1634)生。

嘉靖四十年(1561)

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天一阁。

嘉靖四十一年(1562)

丰坊书《草书千字文卷》。

嘉靖四十三年(1564)

5月,丰坊为项元汴书《临右军二帖扇面》。

嘉靖四十五年(1566)

天一阁竣工。

丰坊(1494—)卒。

隆庆元年(1567)

张时彻为其夫人撰写《明张时彻夫人陈氏墓志铭》,虞书书丹。

万历二年(1574)

孙鑛会试第一,授兵部主事。

万历五年(1577)

张时彻(1500—)卒。

万历六年(1578)

屠隆自颍上县令调青浦县令。

明佚名于鄞县横溪亭溪岭古道边题刻“南无”“阿弥陀佛”等字。

万历八年(1580)

范钦为丰坊书《砥柱行》,摹勒上石。

万历十年(1582)

范钦摹刻《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万历十二年(1584)

屠隆因“淫纵”被小人诬陷,遭削籍罢官。

万历十三年(1585)

重刻《阿育王寺宸奎阁碑记》。

范钦(1505—)卒。

万历十四年(1586)

薛三才中进士。

万历十五年(1587)

姜应麟撰、林可成篆《重建府主行祠碑记》。

万历二十一年(1593)

明佚名于石浦某军营中约二层楼高的山岩上题刻“视卒当如婴儿”。

万历二十四年(1596)

沈明臣(1518—)卒。

万历二十六年(1598)

万泰(—1667)生。

万历二十七年(1599)

朱舜水(—1682)生。

万历二十九年(1601)

薛三省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充东宫讲官。

万历三十二年(1604)

孙鑛进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参赞机务。

万历三十三年(1605)

屠隆(1542—)卒。

万历三十四年(1606)

钱肃乐(—1648)生。

万历三十七年(1609)

薛三才升右副都御史,巡抚宣府。

万历三十八年(1610)

黄宗羲(—1695)生。

万历四十一年(1613)

孙鑛(1543—)卒。

万历四十七年(1619)

薛三才(1555—)卒。

万历四十八年(1620)

张苍水(—1664)生。

天启二年(1622)

夏,钦差督抚都御史苏茂相题《海天清晏碑》。

天启三年(1623)

薛三省历任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经筵讲官等职。

天启五年(1625)

仲春,镇浙都督何斌臣题《撑半壁天碑》。

天启七年(1627)

孟冬,钦差镇守浙江太子太保左都督瀛海郭钦题《擎天鳌柱碑》。

崇祯元年(1628)

薛三省授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辞不赴任。

周应浙撰《新庄浮石塘庙灵异碑》。

姜宸英(—1699)生。

崇祯六年(1633)

沈延嘉篆额《始祖太傅公四明祠宇重修记》。

崇祯七年(1634)

薛三省(1558—)卒。

崇祯九年(1636)

明佚名于石浦某军营中约二层楼高的山岩上题刻“严侯永瞻”与“石存恩在”。

密云圆悟书《天童寺祖堂碑记》。

万泰中举人。

崇祯十年(1637)

钱肃乐中进士,授太仓知州。

郑梁(—1713)生。

崇祯十一年(1638)

万斯同(—1702)生。

仇兆鳌(—1717)生。

崇祯十四年(1641)

春,总镇两浙太子少保玉峰杜弘域立《天开图画碑》。

崇祯十五年(1642)

奉化县令胡梦泰书“烟声”,刻于奉化溪口千丈岩。

张苍水中举人。

顺治元年(1644)

张苍水参加同郡钱肃乐组织的浙东抗清义军,奉鲁王监国,官至兵部尚书,据守浙江沿海。

顺治二年(1645)

8月,高士奇(—1704)生。

顺治五年(1648)

钱肃乐(1606—)卒。

顺治九年(1652)

清佚名题《重修招宝山宝陀寺碑》。

顺治十六年(1659)

5月,张苍水与郑成功分兵北征,攻克芜湖后,连下沿江四府三州二十四县,江淮半壁震动。

万斯同从黄宗羲游。

万经(—1741)生。

顺治十七年(1660)

顺治帝御书《“春城乞食还”诗碑》《梵纲经碑》《“敬佛”碑》和《敕书诏书御札碑》。

胡德迈(—1715)生。

康熙三年(1664)

张苍水(1620—)遇害。

康熙四年(1665)

黄宗羲建“续抄堂”于南雷(今宁波余姚市)。

康熙六年(1667)

万泰(1598—)卒。

康熙十六年(1677)

高士奇入值南书房。

胡德迈中举人。

康熙十七年(1678)

诏举博学鸿儒,万斯同力辞得免。

康熙十八年(1679)

万斯同修《明史》,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

康熙二十一年(1682)

姜宸英参加修纂《大清一统志》。

朱舜水(1599—)卒。

康熙二十二年(1683)

陈梓(—1759)生。

康熙二十八年(1689)

高士奇先后被左都御史郭琇疏、副都御史许三礼弹劾,但由于康熙的宠爱维护,并未问罪,只被命令致仕回籍。

康熙二十九年(1690)

范光阳撰《重建白龙王庙碑记》。

康熙三十二年(1693)

张起宗书《敕赐延福禅寺兴建记碑》。

高士奇撰《江村消夏录》。

康熙三十三年(1694)

高士奇复值南书房。

康熙三十四年(1695)

黄宗羲(1610—)卒。

康熙三十六年(1697)

姜宸英中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康熙三十八年(1699)

姜宸英充顺天乡试副考官,因主考官舞弊,被牵连入狱。

康熙三十九年(1700)

姜宸英(1628—)卒于狱中。

康熙四十一年(1702)

万斯同(1638—)卒。

康熙四十二年(1703)

万经选庶吉士,官授翰林院编修,预修三朝国史。

康熙四十三年(1704)

高士奇(1645—)卒。

康熙四十四年(1705)

全祖望(—1755)生。

康熙五十年(1711)

7月,万经出任山西乡试副考官。

康熙五十二年(1713)

清佚名书《请藏经序》《天童太白山十景诗碑》。

郑梁(1637—)卒。

康熙五十四年(1715)

胡德迈(1660—)卒。

康熙五十六年(1717)

仇兆鳌(1638—)卒。

康熙五十七年(1718)

4月,万经抵京,与广西学臣丛澍监通州一带筑修河堤之工程。

5月,万经赴通州工地,因体恤民情,奏朝廷请加工银。

康熙六十年(1721)

万经因修通州河堤一事遭到弹劾,被责赔银1600余两。

万经撰、董孙符书《唐始祖太傅公瞻田碑记》。

康熙六十一年(1722)

万经举家移居杭州城北之狮子桥东侧。

浙江巡抚屠沂为万经辩护,未果。

雍正七年(1729)

邱学敏(—1799)生。

雍正九年(1731)

万经撰《分隶偶存》。

雍正十年(1732)

7月,万经案从宽处理,赔银从免。

雍正十一年(1733)

雍正帝御书《赞释迦文佛、观音大士偈语碑》。

乾隆元年(1736)

全祖望中进士。

乾隆五年(1740)

万经家遭火灾,先世遗书等俱毁。

乾隆六年(1741)

万经(1659—)卒。

乾隆八年(1743)

畹荃撰并书《四明阿育王寺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宝塔碑记》。

邵晋涵(—1796)生。

乾隆二十年(1755)

汪光辉书《承恩堂碑记》。

全祖望(1705—)卒。

乾隆二十四年(1759)

陈梓(1683—)卒。

乾隆二十七年(1762)

盛本(—1810)生。

乾隆三十八年(1773)

童槐(—1857)生。

乾隆四十九年(1784)

钱维乔撰《翻石渡永禁私运船只记》。

乾隆五十五年(1790)

张恕(—1878)生。

嘉庆元年(1796)

邵晋涵(1743—)卒。

嘉庆二年(1797)

王吉人(—1856)生。

嘉庆四年(1799)

邱学敏(1729—)卒。

嘉庆七年(1802)

清佚名于鄞县龙观乡龙谷村东面岩崖上题刻“元吉在上”四字。

嘉庆九年(1804)

楼忠(—1865)生。

嘉庆十年(1805)

姚燮(—1864)生。

嘉庆十一年(1806)

蔡莹书《加封孚惠遗德庙善政灵德侯王公碑记》。

吕佺孙(—1859)生。

嘉庆十五年(1810)

陈劢(—1888)生。

盛本(1762—)卒。

嘉庆十九年(1814)

徐时栋(—1873)生。

嘉庆二十三年(1818)

冯登府中举人。

童华(—1889)卒。

嘉庆二十五年(1820)

冯登府中进士,改庶吉士。

章鋆(—1875)生。

道光四年(1824)

杨泰亨(—1894)生。

道光五年(1825)

张家骧(—1884)生。

道光十四年(1834)

慈溪庄桥胡钦三汇集姜宸英书法十种,刻成《老易斋法书》。

姚燮中举人。

吕佺孙将其所得古砖文汇集一册,编成《百砖考》一卷。

冯登府书《重建鄞江桥记》。

清佚名书《永禁开坝碑》。

道光十五年(1835)

宁绍道台周彦题《海天雄镇碑》。

道光十六年(1836)

冯登府编成《浙江砖录》四卷。

道光十七年(1837)

陈劢拔贡,廷试第三,授广西知县,未赴任。

吕佺孙到北京拜访金石大家阮元,并向阮元出示所藏的晋砖拓片,阮元特为此作《毗陵吕氏古砖文字拓本跋》。

陆廷黻(—1922)生。

道光十八年(1838)

严信厚(—1907)生。

道光十九年(1839)

楼忠中举人,任江苏候补知府。

梅调鼎(—1906)生。

陈修鼎撰、舒达书《招宝山宝陀寺续修碑记》。

道光二十年(1840)

冯登府(1783—)卒。

道光二十六年(1846)

清佚名书《重修水则亭碑记》。

道光二十七年(1847)

陈拳文书《重修石塘大碶碑记》。

道光二十八年(1848)

沈湛(—1939)生。

道光二十九年(1849)

王曰升(1769—)卒。

咸丰二年(1852)

余姚客星山出土《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咸丰四年(1854)

章鋆书《清故修职郎运司知事纪录一次徐君墓碣铭》。

咸丰五年(1855)

徐世昌(—1939)生。

咸丰六年(1856)

清佚名书《助山碑记》。

李汉章(—1901)生。

孙锵(—1933)生。

杨积芳(—1938)生。

王吉人(1797—)卒。

咸丰七年(1857)

张美翊(—1924)生。

童槐(1773—)卒。

咸丰八年(1858)

陈修榆(—1942)生。

咸丰九年(1859)

李维镛撰《李厚建事略碑》。

吕佺孙(1806—)卒。

咸丰十年(1860)

严修(—1929)生。

同治元年(1862)

陈劢举孝廉方正,授江苏知县,未赴任。

张家骧中进士。

同治三年(1864)

姚燮(1805—)卒。

同治四年(1865)

楼忠(1804—)卒。

同治七年(1868)

清佚名书《义渡碑示》。

同治九年(1870)

范文虎(—1936)生。

王禹襄(—1935)生。

同治十年(1871)

陆廷黻中进士。

同治十二年(1873)

章鋆篆《皇清内阁中书柳泉徐君墓志铭》。

冯幵(—1931)生。

徐时栋(1814—)卒。

同治十三年(1874)

赵叔孺(—1945)生。

光绪元年(1875)

崔锡畴(—1961)生。

张琴(—1939)生。

章鋆(1820—)卒。

光绪二年(1876)

高振霄(—1956)生。

光绪三年(1877)

戚牧(—1938)生。

光绪四年(1878)

张恕(1790—)卒。

释圆瑛(—1953)生。

光绪六年(1880)

张原炜(—1950)生。

朱元树(—1946)生。

光绪七年(1881)

马衡(—1955)生。

叶恭绰(—1968)生。

光绪八年(1882)

钱罕(—1950)生。

光绪九年(1883)

严修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马鑑(—1959)生。

光绪十年(1884)

清佚名书《舍利塔图碑》。

浙江提督欧阳利见题《永清四海碑》。

张家骧(约1825—)卒。

光绪十一年(1885)

抗法名将杜冠英题《天险崇开碑》。

张炯伯(—1969年)生。

朱酂卿(—1968)生。

光绪十二年(1886)

蒋梦麟(—1964)生。

冯孟颛(—1962)生。

光绪十三年(1887)

蒋中正(—1975)生。

光绪十四年(1888)

陈劢(1810—)卒。

光绪十五年(1889)

欧阳利见撰文并书《保护宝陀寺勒石碑记》。

郭传璞撰《欧阳公防夷碑记》。

童华(1818—)卒。

光绪十七年(1891)

吴引孙于镇海区河头郎家坪山间题刻“听涛”两字。

光绪二十年(1894)

杨泰亨(1824—)卒。

光绪二十三年(1897)

上海成立中国第一家华资商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严信厚出任总董。

冯幵拔贡,任丽水县学训导。

潘天寿(—1971)生。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冯幵升宣平县学教谕,称病辞归,以教书为业。

吴泽(—1935)生。

光绪二十六年(1900)

沙孟海(—1992)生。

朱复戡(—1989)生。

葛旸(—1955)生。

韩培森(1858—)卒。

光绪二十七年(1901)

马衡于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毕业。

张鲁盦(—1962)生。

陈训慈(—1991)生。

高拜石(—1969)生。

李汉章(1856—)卒。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张原炜中举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

释圆瑛至天童寺参禅。

光绪三十年(1904)

高振霄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朱元树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严修创办敬业中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叶恭绰任总务股帮稿兼办京汉铁路事宜。

梅调鼎(1839—)卒。

光绪三十三年(1907)

马鑑赴杭州执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

张炯伯于上海南洋公学毕业。

严信厚(1838—)卒。

光绪三十四年(1908)

蒋梦麟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博士学位。

陈道仔(1821—)卒。

范多璜(1821—)卒。

宣统元年(1909)

张原炜被选为鄞县教育会副会长。

董开章(—1998)生。

宣统二年(1910)

凌近仁(—1995)生。

近现代

民国元年(1912)

5月,叶恭绰任北洋政府交通部路政司司长兼铁路总局局长。同年任中华全国铁路协会副会长。

民国二年(1913)

释圆瑛书《天童舍利塔记》。

张令杭(—2000)生。

秦康祥(—1968)生。

民国三年(1914)

朱复戡师从南洋公学总理张美翊。

释圆瑛任中华佛教总会参议长。

民国四年(1915)

潘天寿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李叔同、经亨颐。

丁乙卯(—2000)生。

民国五年(1916)

马鑑执教于北京协和医学院。

陶镛撰并书《天童山寺纪游诗碑》。

民国六年(1917)

马衡任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征集员。

朱复戡出版《朱百行汉隶魏楷字帖》。

释圆瑛任宁波佛教会会长。

民国七年(1918)

释圆瑛创办宁波佛教孤儿院。

程鹏书《应真古迹碑》。

马衡任北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讲师,兼教体育。

民国八年(1919)

高振霄书《阿育王寺重修舍利殿碑记》。

民国九年(1920)

叶恭绰任交通部总长。

沙孟海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毕业。

陈训慈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

章炳麟撰、曾熙书并篆额《阿育王寺重修舍利殿记》。

民国十年(1921)

高拜石于北平平民大学肄业。

民国十一年(1922)

陆廷黻(1837—)卒。

民国十二年(1923)

5月,朱复戡在张美翊的鼓励下,将石鼓文缩摹于印侧,于印面上刻白文韩愈石鼓诗句“十鼓只载数骆驼”七字。

马衡受聘为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兼研究所国学门导师、考古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物美术部主任、馆长。

潘天寿赴上海,先后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并结识吴昌硕。

民国十三年(1924)

陈训慈于国立东南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宁波东渡门被拆除,宣告宁波拆城工程的开始。

张美翊(1857—)卒。

民国十四年(1925)

马衡出任故宫博物院临时理事会理事。

冯幵赴上海,任修能学社社长。

沙孟海赴上海,进修能学社教书,后任教商务印书馆图文函授社。

马鑑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留学。

民国十五年(1926)

朱复戡出版《静龛印集》。

马鑑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任北京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并担任国文系主任。

民国十六年(1927)

马衡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

叶恭绰任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

张炯伯任上海总行总经理兼青岛分行经理,并在青岛创设青岛饭店。

张琴在宁波城墙拆除时搜得古砖50余块,经其拓片考证为六朝遗物,后将自己所藏古砖文编撰成《留斋藏砖题跋(上下编)》共计五册。

沈鲁芗(—1999)生。

民国十七年(1928)

6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北伐成功,南京政府任命易培基为“接收北平故宫博物院委员”。易氏“为国务所羁,不能亲来”,便电派在北平的马衡、沈兼士、俞同奎、肖瑜、吴瀛五人为代表,接管故宫博物院。

潘天寿定居杭州,任西湖艺术院教授。

沙孟海发表《近三百年的书学》和《印学概论》两部著作。

朱复戡应刘海粟之聘,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

叶恭绰任中国第一次美术展览会评审员。

民国十八年(1929)

马衡出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副馆长。

潘天寿赴日本考察美术教育。

沙孟海任广州中山大学预科教授。

严修(1860—)卒。

民国十九年(1930)

陈训慈回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任教,讲授西洋史及中国近代史等课程。

释圆瑛接任天童寺第164代住持。

民国二十年(1931)

2月开始,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先后拣选出各类珍贵文物、图书、档案13427箱又64包,分批南迁。

叶恭绰任国民政府铁道部部长。

沙孟海任南京中央大学秘书。

释圆瑛撰并书《太白庙前施茶水记》。

冯幵(1873—)卒。

民国二十一年(1932)

沙孟海调教育部、交通部等部门任职。

陈训慈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

冯贞群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

民国二十二年(1933)

马衡任故宫博物院代理院长。

马衡带领故宫同人,着手清点留平文物及点收迁沪文物。

陈训慈在浙江大学兼课,后任龙泉分校主任。

孙锵(1856—)卒。

民国二十三年(1934)

马衡正式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民国二十四年(1935)

上海市博物馆临时董事会成立,叶恭绰任董事长。

吴泽(1898—)卒。

王禹襄(1870—)卒。

民国二十五年(1936)

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竣工,存放上海的文物陆续运抵南京。

陈训慈主持举办“浙江文献展览会”,参观者达8万人次。

马鑑举家南迁,任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

范文虎(1870—)卒。

民国二十六年(1937)

“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国宝再次面临威胁。马衡主持制定分南、北、中三路西迁的计划。

8月,日寇在上海金山卫登陆,杭州危在旦夕。在国民党教育厅撒手不管的情况下,陈训慈带领和组织馆内部分工作人员,先将文澜阁《四库全书》及其他重要图书10余万册抢运至富阳,然后迁徙至永康、丽水、龙泉、青田,每到一处就在当地开展图书借阅服务。最后将文澜阁《四库全书》运到重庆青木关,避免了这部国宝被日寇劫夺到日本。

丁乙卯在上海宁波旅沪同乡会创办“丁氏书法馆”,收徒传艺。

民国二十七年(1938)

浙江大学迁贵州遵义后,由陈训慈负责教务。

戚牧(1877—)卒。

杨积芳(1856—)卒。

民国二十八年(1939)

叶恭绰在香港发起组织中国文化协进会。

陈训慈兼任浙江大学图书馆主任。

张琴(1875—)卒。

沈湛(1848—)卒。

徐世昌(1855—)卒。

民国三十年(1941)

6月,在重庆经陈布雷推荐,沙孟海在蒋介石侍从室二处任职,从事应酬笔墨文字,业余仍坚持书学研究。

民国三十一年(1942)

马鑑任四川成都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和国文系主任。

陈修榆(1858—)卒。

民国三十二年(1943)

秦康祥辑褚德彝刻印成《松窗遗印》二卷。

民国三十三年(1944)

潘天寿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马鑑任燕京大学文学院院长。

民国三十四年(1945)

北平光复,国民政府重新接手故宫博物院,马衡继续担任院长。

赵叔孺(1874—)卒。

民国三十五年(1946)

10月,教育部举办“故宫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及京沪名人私人藏品展览”。

应蒋介石之请,沙孟海参与编纂《武岭蒋氏宗谱》。

马鑑任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

朱元树(1880—)卒。

民国三十六年(1947)

丁乙卯出版《星华小楷》字帖。

民国三十七年(1948)

秦康祥辑《睿识阁古铜印谱》十册,并辑吴泽刻印成《吝飞馆印存》一册。

张炯伯去香港。

12月22日,南京行政院将第一批存放在南京分院文物的精华运往台湾。

1949年

1月,南京行政院先后于6日和29日将第二、第三批存放在南京分院文物的精华运往台湾,同时电令北平故宫将珍品装箱,分批空运至南京。

沙孟海担任浙江大学中文系、人类学系中国古典文学、金石学、古器物学等课教授。

朱复戡批阅《鬲室旧藏夏商周汉彝器考释》一书,对亚鸟觚、贝簋、白侯父盘、海马葡萄镜等青铜器中的铭文、纪年、出处、制作、归属逐一做出详尽的考证,并与所见其他同类器物做比较,题写跋语。

秦康祥辑钱世权刻印成《古笛斋印谱》。

高拜石去台湾,组织发起“中国书法学会”。

蒋梦麟去台湾。

张炯伯到北平。

1950年

朱复戡为汪统刻印事毕,所刻印结为《为疁城汪氏刻百钮专集》(即《复戡印集》)。

应周恩来总理电邀,叶恭绰回北京定居。

陈训慈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任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等职。

秦康祥辑成《乔大壮印蜕》两册。

董开章定居台北。

张原炜(1880—)卒。

钱罕(1882—)卒。

1951年

叶恭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西泠印社由私转公,王福庵着手编纂社志,秦康祥负责采访社员,收集资料。

1952年

沙孟海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兼调查组组长。

1953年

叶恭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释圆瑛(1878—)于天童寺圆寂。

1954年

沙孟海兼任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

1955年

叶恭绰任北京中国画院院长。

马衡(1881—)卒。

葛旸(1900—)卒。

1956年

高振霄(1876—)卒。

1957年

潘天寿先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1958年

秦康祥出资出版《西泠印社志稿》。

1961年

崔锡畴(1875—)卒。

1962年

沙孟海撰《印学史》第一章至第十六章(定为上编)等。

朱复戡复临安国氏藏宋前石鼓文拓本,并自跋。

秦康祥与柴子英、韩登安共同商议编写印人传记之事。

张鲁盦(1901—)卒。

冯孟颛(1886—)卒。

1963年

沙孟海任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科教授。

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朱家济、方介堪、刘江、章祖安共同创立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

沙孟海撰《印学史》第十七章至第三十七章、附录六章(定为下编)等。

丁乙卯回宁波继续设馆授徒,致力于书法教学。

董开章与人联合发起成立台湾“中国书法学会”。

1964年

蒋梦麟(1886—)卒。

1968年

叶恭绰(1881—)遭受迫害致死。

秦康祥(1913—)卒。

朱酂卿(1885—)卒。

1969年

高拜石(1901—)卒。

张炯伯(1885—)卒。

1971年

潘天寿(1897—)受迫害致死。

1973年

河姆渡遗址被发现,并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

1975年

沙孟海撰《海岳名言注释》等。

蒋中正(1887—)卒。

1976年

鄞县云龙镇甲村石秃山出土一批春秋前期的青铜器,包括一支“王”字青铜矛。

1977年

第二次大规模地科学发掘河姆渡遗址。

潘天寿得到平反。杭州建潘天寿纪念馆,宁海修复其故居。

1978年

朱复戡对新出土的28件青铜器铭文重新摹写,注明释文、出土地点,题写跋语,并结集出版《朱复戡大篆》。

1979年

沙孟海任西泠印社社长、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沙孟海撰《碑与帖》《中国书法史图录》分期概述第一章至第九章(定为上册)等。

陈训慈完成浙江博物馆馆藏善本编目工作。

1980年

沙孟海撰《书法史上的若干问题》《我的学书经历和体会》《中国书法史图录》分期概述第十章至第十九章(定为下册)等。

1981年

沙孟海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沙孟海撰《古代书法执笔初探》等。

慈溪县横河公社梅航渡桥水库发现“王”字青铜矛。

1982年

1月,第一次宁波市书法家代表大会召开,成立第一届宁波市书法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分会成立,沙孟海当选浙江分会主席。

1983年

朱复戡撰《补阙秦泰山刻石》。

1985年

6月,朱复戡为上海交通大学中华文化复兴公司铸成的铜鼋题写大篆“震泽神鼋”,该铜鼋置于太湖鼋头渚。

8月,朱复戡设计的“诚则灵”铜钟、铜簋在上海铸成。设计并书铭文的“中华宝鼎”在上海铸成。

朱复戡撰《补阙秦碣石刻石》。

1986年

沙孟海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书法集》。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朱复戡篆刻》。

1989年

朱复戡(1900—)卒。

1990年

沙孟海撰《万季野〈明史稿〉题记》《吴昌硕石交集校补序》《曲水流觞杂考》等。

1991年

沙孟海撰《玄亭修禊图跋》《唐代书法考评序》《高等书法教程序》等,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书法集》。

陈训慈(1901—)卒。

1992年

6月,鄞县人民政府于东钱湖畔建沙孟海书学院。

10月10日,沙孟海(1900—)卒。

1995年

凌近仁(1910—)卒。

1998年

董开章(1909—)卒。

1999年

沈鲁芗(1927—)卒。

2000年

张令杭(1913—)卒。

丁乙卯(1915—)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