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丁乙卯
丁乙卯(1915—2000),原名逸,字乙卯,以字行,鄞县人。自幼临习书法,涉猎广泛,碑帖兼收,书作面目繁多,个性强烈,尤以隶书变化多端,自出新意。19岁即订润鬻书。1937年在上海宁波旅沪同乡会创办“丁氏书法馆”,收徒传艺。1963年回甬后继续设馆授徒,致力书法教学60余年,贡献良多。丁氏兼擅篆刻,亦能画。著有《丁乙卯书法集》。
驹光如驶,岁月流逝,除上述所列书家外,在史志及各类地方文献中有姓名可查的宁波20世纪书家还有许多,遗憾的是仅有极少数书家的书迹得以幸存于世,但他们的艺术成就在宁波书法史上亦占有位置。20世纪的宁波书坛,还有些外籍书家,因声名显赫,影响颇巨,为宁波书法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其中最著名的是曾任宁波七塔寺、天童寺主持,中国佛教会会长的禅林领袖圆瑛法师。圆瑛(1878—1953),法号宏悟,别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福建古田县人。他佛法高深,勇猛精进,虽身处乱世,历经坎坷,却始终践行报国济世的理想抱负,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抗日战争期间,他组织僧侣救护队,成立佛教医院,宣传抗日救国,即使被日本人逮捕关押一月有余,仍然毫不退缩,并号召全国佛教徒和信众团结起来,不畏强暴,支援抗日,体现了高僧大德的铮铮铁骨和报国忠心。圆瑛法师的书法骨重神清、淡雅洒脱,意境深远。他常以诗释禅、以联结缘、以书写心,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在宁波书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改革开放后,宁波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包容开放、多元创新的城市精神培育了不同类型的书法群体。具有3000余年历史积淀的书法艺术,从书斋走向社会,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爱好者参与其中,他们寄情翰墨,沉浸艺事,展示自己的才华。1981年1月,宁波市书法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第一届宁波市书法家协会。随后,各县(市)也先后成立了书法家协会、书画协会。1984年起,宁波市政协和各县(市)政协先后成立书画院,团结了全市一批有影响力的书家,组织了促使宁波书法繁荣发展的基本力量。过去自发、分散从事书法创作和学术研究的书家,逐渐形成能够共同切磋、相互交流的学术团体,积极开展书法篆刻艺术的研究、展览和培训,并与海内外书法界和社会各界取得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1981年至1999年,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逐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三代结合的书家团体,久经冷落的宁波书坛重振新风,再次创造当代宁波书法的繁荣昌盛。
【注释】
[1]张大千,《赵叔孺先生遗墨·序》,《逝世十一周年纪念展览特刊》,上海图书馆藏本,1956年,第9页。
[2]沙孟海,《沙邨印话》,《沙孟海全集·印学卷》,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第201页。
[3]沙孟海,《沙邨印话》,《沙孟海全集·印学卷》,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第213页。
[4]卢炘,《潘天寿研究》,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60页。
[5]卢炘,《潘天寿研究》,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00页。
[6]卢炘,《潘天寿研究》,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371页。
[7]卢炘,《潘天寿研究》,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285页。
[8]潘公凯编,《潘天寿谈艺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73页。
[9]潘公凯编,《潘天寿谈艺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55页。
[10]卢炘,《潘天寿研究》,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211页。
[11]陈振濂,《沙孟海研究》,《沙孟海翰墨生涯》,艺林出版社,1989年。
[12]沙孟海,《与刘江书》,《沙孟海论书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第574页。
[13]朱复戡,《怀念吴昌老》,《朱复戡艺术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第3页。
[14]朱复戡,《朱复戡金石书画》,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第219页。
[15]朱复戡,《朱复戡金石书画》,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第2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