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流书风尽风流
南宋四明地区大家族繁多,其形成绝非偶然。有宋一代,虽然有着一套十分严密的科举制度,但为了维护士大夫阶层的权益,在推行科举制度的同时实行荫补制度。该制度让中高级官员的家族子弟有机会直接进入仕途,以保证其家族利益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稳定。
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宁波士流家族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唐代,宁波凭借优良的港口资源,经济有了开拓性的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唐代中期宁波人口为四万户,到北宋末年则高达十二万户。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农业、渔业、手工业、商业均有了显著的发展,社会经济呈现繁荣的景象。这种迅猛发展的势头在南宋初年由于金人南侵受到相当大的阻碍。据统计,建炎四年(1130),金兵攻陷宁波,造成本地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战乱,许多家族遭到灭顶之灾。但是,新的政治地理格局又使宁波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由于南宋定都临安,宁波的政治重要性突显出来,一跃成为京畿之地。绍熙五年(1194),朝廷下诏将明州升格为府,改名庆元,这使本地士流进入权力中心的机会大增。尽管在北宋时宁波地方士流逐渐形成,但是在南宋以前,宁波地区著名的文人和学者寥寥可数。南宋中叶,明州学术文化全面繁荣,涌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学人、学派。以“淳熙四先生(杨简、舒璘、沈焕、袁燮)”为代表的心学学派和以黄震、史蒙卿为代表的朱子理学学派的出现,是这一时期宁波学术走向繁荣的标志。
南宋时期,宁波在科举考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一次科举考试,宁波的进士人数就占到全国的10%左右,这与北宋时期的1%相比,有如云泥之别。北宋时期,宁波无人进入国家权力中枢,而到了南宋,先后出了五位宰相和十位副相。至此,宁波已是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政治地位显著之地,众多士流家族应运而生。
南宋四明地区多大家族,以至这一时期的书法也呈现出家族性的特点。这些以家族为单位的书法群体,大都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其中有不少名震一时的高官,他们成了南宋宁波书坛的主力军,如鄞县的张氏、楼氏、史氏和余姚的王氏,并称为南宋宁波士流书法的四大家族。这四大家族中,张氏家族引领全国的书风,上文已有叙述,不复赘言。
楼氏家族中,书家辈出,如楼璩书有《宋故薛衡州妻令人王氏墓铭》,行文整齐,用笔朴茂又不失生趣。他的儿子楼钥是楼氏家族中书名最为显赫的一位。楼钥(1137—1213),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楼钥潜心经学,旁贯史传及诸子百家,精小学,擅大字,宋高宗时曾奉敕为新落成的太学书写匾额,著有《攻媿集》。楼钥在《攻媿集》中有诗云:
乐闲下笔素推高,攻媿耽书老更饕。
顾我好看秦小篆,烦君为作楚离骚。
晚年应悟成歪匾,痛饮犹堪写郁陶。
喜剧但知藏十袭,琼瑶无以报投桃。
“攻媿耽书老更饕”,足见其对书法的沉迷。楼钥传世书迹有《冬令帖》《梅天雨润帖》《兰亭帖跋语》《题徐铉篆书帖》《范氏复义宅记》《重建智者广福寺禅寺记》等,可一窥其书貌。《题徐铉篆书帖》(图四十),纵26.7厘米,横78.3厘米,21行,共238字,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书是徐铉篆书《项王亭赋》后的跋文,分前后两则,书写时间相距二十年。前跋作于绍熙元年(1190),楼钥时年54岁。后跋作于嘉定三年(1210),楼钥时年74岁。跋文如下:
旧见岸老笔谈载骑省歪匾之说,近有敷原王季中、彦良,实襄敏诸孙。余及见其暮年,尝问古人篆字真迹,何以无燥笔。季中笑曰:“罕有问及此者,盖古人力在腕,不尽用笔力。今人以笔为力,或烧笔使秃而用之,移笔则墨已燥矣。”今观此轴,信然。子孙非不甚工,惜其自坏家法,反以端直姿媚售一时,后进竞仿之,古意顿尽,但可为知者道尔。绍熙改元清明鲒埼楼钥。
图四十 楼钥,《题徐铉篆书帖》,故宫博物院藏
又题:
绍熙之元,岁在庚戌。余与季路同为南庙考官,尝题此卷,今二十年矣。二十年间,何所不有?年号亦四改,时事可知。季路居太末,余挂冠甬东,岂复有再见之理。更化之后,乃复会于此,抚卷为之增慨。余方求归,再识岁月。嘉定三年仲夏朔日,书于攻媿斋。
跋中“骑省”即徐铉(916—991),五代至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初仕南唐,入宋官至散骑常侍。楼钥此跋围绕“古人篆字真迹,何以无燥笔”这一疑惑谈及篆书的用笔问题,并提出了真知灼见。从书法风格上看,此跋点画遒劲,略带隶书笔意,结体宽博,犹有颜书遗韵,章法紧凑,显露出郁茂酣畅的气象。
楼氏家族中还有诸多擅书者,如楼钥伯兄楼鐊(1132—1163)、仲兄楼锡(1125—1174)、从兄楼(1197—1242)等,文献中不乏关于他们的记载:
(楼鐊)摹草书千文,几于乱真。
(楼锡)笔力日进,动翰如风,对客作书,真行俱精,瞬息数函,不见其劳。尝见徐公兢作篆,心顾好之,下笔辄工。好事者争求扁牓,流传甚多。晚更敛制,稍寻斯、冰之体。
(楼)兄少好二王书,笔力素高。后得《乐毅论》古刻,深爱之,一笔不妄下,故楷法精妙,字字可敬,观者当自知之。
史氏家族中也出了不少书家,以史浩最为著名。史浩(1106—1194),字直翁,号真隐,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历任余姚县尉、国子监博士、两王府教授,累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其子史弥远、其孙史嵩之三代为相,被誉为“治国能臣”“儒学名流”。史浩为政深谋远虑,力图中兴宋室。在抗金问题上,他重用被废黜的抗金将领,先后为岳飞、赵鼎等抗金派人士平反,大力举荐人才。他审时度势,力求稳健,反对盲目北伐,致力于内政以壮大实力,避免生灵涂炭,同时治学严谨,有《峰真隐漫录》《
峰真隐大曲》《尚书讲义》等著作问世。史浩的书法风格劲秀,笔法受欧阳修、李北海和米芾的影响,传世作品有《霜天帖》《抱疴帖》等。《抱疴帖》(图四十一)是一则精美的尺牍,无垂不往、无往不收的笔法,清俊浑融、妍丽秀雅的笔致,浑然天成,从中可明显看出米芾的影子,但与米书相比,史浩的书法更显内敛沉着。史氏家族中,史弥远(1164—1233)工于笔札,书法遒秀逸致;史文卿精于题匾,东钱湖韩岭赐水亭、龙洞匾额都出自其手;史墪孙则擅长篆籀的书写。
图四十一 史浩,《抱疴帖》,上海博物馆藏
王氏家族里,以王逨书名最盛。王逨(1118—1178),字致君,原籍宛丘(今河南淮阳)。据《王逨墓志》记载,王逨先世为河北大名府人,后迁居河南宛丘。王逨父王俣,政和二年(1112)进士,历监察御史,官至工部尚书。南宋建炎二年(1128),金兵入侵,王俣携全家南渡,迁居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市),王逨不幸被金兵俘虏,时年11岁。被掳期间,他发奋自学,以教书为生,直到21岁,才南逃至余姚与家人团聚。绍兴二十六年(1156),王逨获吏部铨试第一,隆兴元年(1163)进士及第。历任御史台主簿、监察御史、温州知府、福建路提举常平茶事、吏部员外郎、军器监、国子司业等职。淳熙五年(1178),在临安去世,享年61岁。
王逨在书法上颇有造诣。《王逨墓志》是目前唯一可见的一件王逨的书法作品。此作点画深厚,结体宽博,深谙颜鲁公笔意,但这与文献中记载的“逨书法锺王”有所差异。王逨的侄子王中立也是一位书家。余姚丈亭镇梅溪村南岙出土的《王逨墓志》,其中一方就是由王中立书写并篆盖的,其书法近于欧书,颇为精妙。
综上而言,南宋四明四大家族形成了一个不容小觑的书法群体,在宁波书坛占据一席之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