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袁 裒
袁裒(1261—1320),字德平,鄞县人,与袁桷为族兄弟,大约生活于元代初年。袁裒对于书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在他《书学纂要·总论书家》的书论中就有所体现:
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及至二王,始复大变。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贞观以后,书法清婉,亦由接武六朝,余风未散。至开元以后,乃务重浊,李北海专事奇崛,徐会稽全师《禊序》,至颜太师一变为方整规矩,然平原《画赞》乃展逸少者耳。下及沈、柳,各命新体,至杨、李而极。逮至王著,始追踪永师,远迹二王,故世所传《淳化阁帖》,犹不失古人意度者,以出于著故也。庆历以来,惟君谟特守法度,眉山、豫章一扫故常,米、薛、二蔡大出新奇,虽皆有所袭,而古风荡然。南渡而后,思陵大萃众美,筋骨通婉,吴傅朋规,仿孙过庭,姿媚伤妍。近世姜尧章,迥脱脂粉,一洗尘俗,又如山人隐者,难登廊庙。盖专工气韵,则有旁风急雨之失;太守绳墨,则贻叉手并脚之讥。大要探古人之玄微,极前代之工巧,乃为至妙。夫古人所以穷其绝巧者,以得真迹临摹也。今去古既远,重经丧乱,真迹愈少,阁帖数行,价逾金玉,穷乡学士,何由获窥?加以传摹之余,失真益甚。今世师阁本者,多尚肥美,仿绛刻者,率务奇劲。苟记忆所遗,本态呈露,致使学者讹以传讹,谬以袭谬。
这则书论几乎将汉魏至元代的书法史梳理了一番,袁裒借书法的历史演变说明一个问题:古风不可固守,新变不能离古。他反对教条主义式的学书,大胆指出:“殊不知前乎千百载之先,崔、蔡、张、锺之徒,复何所仿像而为之哉?”
崔、蔡、张、钟为何能在没有“范本”的情况下创造非凡的艺术?这种振聋发聩的质疑是“泥古者”想都不敢想的。明末清初,一位书画奇才横空出世,提出了类似的疑问:“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倘若袁裒能与石涛相遇,想必两人定能成为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