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丛帖刻石、碑碣墓志及摩崖石刻
天一阁博物院内收藏了一批兼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碑刻拓片。早在范钦创建天一阁时,他不仅搜集了数万卷藏书,还收藏了相当数量的金石拓片,“亲自题签,精细详审,并记其所得之岁月”。这批碑帖的数量虽不多,但十分可贵。清人钱大昕认为:“明代好金石者,世称都、杨、郭、赵四家,较其目录,而不及范氏。”可见天一阁的藏碑,在当时已引起学者的重视和极高评价。遗憾的是,咸丰年间太平军进入宁波后,一些游民趁社会混乱之际,入阁盗书,使其损失惨重,藏碑更是散失殆尽。据相关资料统计,天一阁博物院现存的碑碣墓志拓片,总数当在五千通以上,其中除历代流传的名碑外,约有四分之一为宁波地方碑碣墓志拓片,是研究宁波地方史的重要文献和历史材料。
有明一代,刻帖之风尤盛,故天一阁博物院院藏碑刻中有不少是明代的丛帖刻石,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明代宁波书法的历史兴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它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主人范钦摹刻的《天一阁帖》八种;二是丰坊摹刻的《万卷楼帖》三种;三是薛晨摹刻的《义瑞堂帖》十一种,共二十六方。除几方残损外,其余剥蚀不多,字迹清晰,妥善地保存了明代书家文徵明、丰坊等人的法书,还有范钦本人的题跋两通,是研究明代书法的珍贵材料。
现存的刻帖里,丰坊书写的有十三种,占总数一半以上,分别为《祝殇子磐生净土序论》《砥柱行》《千字文》《改生字之义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悲咒》《大慧礼拜观音文》《兰亭序(神龙本)》《与霞川文学契家启》《与霞川先生启》《送子旂游吴》《子旂西游濒行漫书以赠诗启》《与子旂即元契家启》。此外,还有《大士像》一幅,与《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合刻。《砥柱行》是丰坊为勉励其好友范钦升任江西按察使所写。此石由范钦在万历八年(1580)摹勒上石,可谓集文美、书美、友谊之美的“三美之石”。全文500余字,既对天一阁主人范钦寄予厚望,又对当时的人心险恶予以抨击。《兰亭序(神龙本)》被历代书家、学人公推为“兰亭之冠”“神龙之祖”。王连起认为,此刻石为现存所有神龙本兰亭刻石的“祖石”,足见其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之高。《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2400余字,无一败笔。左为小楷经文,小若蝇头,然笔笔分明,右为莲花大士像,遒劲高古,神韵俱佳,世所罕见。此石被收入《天一阁帖》,为范钦于万历十年(1582)所摹刻。明代著名藏书家、收藏家范大澈在《碑帖纪证》有云:
国朝能书者虽众,惟宋仲珩、端木孝思、祝希哲、丰存叔四人得三昧之妙,入右军之室。仲珩早年被戮,孝思亦早亡,流传颇稀,存叔生吾宁僻处,刻石亦鲜。
能使丰氏法书历尽沧桑保存至今,天一阁功不可没。
《义瑞堂帖》由明代书家薛晨摹刻。薛晨,字子熙,一字子旂,号霞川,鄞县人,诸生,少学智永,后从长洲文徵明游。自谓:“欲追古人,妙在精悟,自知笔诀使轨度弗滞,点画藏锋,结构古雅。”文徵明称其:“作楷专黄庭,行草出入二王,用正锋,圆转遒劲。此刻字字合作,观者爽心忘倦,亦可谓浙中一名家矣。”其子薛选,字直甫,“下笔能脱去时俗”。《义瑞堂帖》中,除丰坊和薛氏父子法书外,尚有文徵明正书《薛文时甫墓志铭》,为世所重。据薛冈《天爵堂文集》记载,在《义瑞堂帖》中,原有丰坊《笔诀》一种,为考功得意之作,惜早已散佚。
这些丛帖刻石拓片中,有的原石还收藏在天一阁博物院的“明州碑林”里,书法更是真、草、隶、篆、行五体具备,除官府告示外,几乎都由当时的名人、学者或书家撰文、书写,是临摹和研究书法艺术的绝好实物材料。
图七十八 苏茂相,《海天清晏碑》,招宝山威远城遗址
宁波濒临东海,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一直以来是抗击倭寇入侵的重要门户。镇海区和象山县石浦镇作为海防要地,留下了许多先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丰富珍贵的碑刻、摩崖石刻,其中镇海区留存以碑刻为多,石浦则以摩崖石刻为多。如招宝山威远城遗址内有一处碑刻群,为明清驻镇海军政官员的题词和碑记,原有40方,现存9方,其中明代碑刻包括钦差督抚都御史苏茂相题《海天清晏碑》(图七十八)、镇浙都督何斌臣题《撑半壁天碑》、钦差镇守浙江太保左都督郭钦题《擎天鳌柱碑》、总镇两浙太子少保杜弘域题《天开图画碑》等4方。这些碑刻的书法水平虽并不起眼,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石浦的摩崖石刻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江路二湾和江心寺后一带,均为当年守备将士所书。二湾摩崖群,位于石浦某军营中约二层楼高的山岩上,由7处摩崖石刻组成,总宽138厘米,高500厘米,呈中心对称分布,皆为阴文楷书。其中,“视卒当如婴儿”(图七十九)位于摩崖石刻群的中心位置,宽326厘米,高63厘米(上款为“万历癸巳”,下款为“钱塘单椿”)。两侧分布有“岘石恩同”,高138厘米,宽78厘米;“季侯顾我”,高155厘米,宽70厘米(上款为“恩同海永”,下款为“德与石存”);“戴世云天”,高66厘米,宽180厘米;“将苑羽仪”,高140厘米,宽80厘米(上款“游击将军郑公尽忠”);“严侯永瞻”,高160厘米,宽70厘米;“石存恩在”(图八十),高145厘米,宽80厘米。其中“严侯永瞻”与“石存恩在”二条皆为明崇祯九年(1636)题刻。其余石刻下款字迹不清,难以辨认。江心寺后摩崖石刻共有三处,分别为:“沧海恩波”,高150厘米,宽80厘米;“恩绩如山”,高162厘米,宽64厘米;“世侯永乾”,高125厘米,宽58厘米。亦为阴文楷书,纵向书写,原有上下款都已模糊不清,仅几字可见。
图七十九 明佚名,《视卒当如婴儿》,石浦二湾摩崖石刻
图八十 明佚名,《石存恩在》,石浦二湾摩崖石刻
图八十一 文徵明,《明故城静包先生配儒人陈氏合葬墓志铭》(局部)
除此之外,宁波还有几方散落于各地的碑碣墓志和摩崖石刻值得关注,如出土于鄞州区下应袁家村的《明故城静包先生配儒人陈氏合葬墓志铭》(图八十一),由嘉靖二十六年(1547)文徵明书并篆盖,楷书和篆书都是他78岁时所写。文徵明书法多以正楷传世,此碑墓志盖中篆书自由舒朗,用笔婉转流畅,极为罕见,是难得的书法瑰宝。如刻于明隆庆元年(1567)的《明张时彻夫人陈氏墓志铭》(图八十二),高70厘米,阔48厘米,碑文楷书,由明嘉靖时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的张时彻为其夫人撰写,情感真挚,溢于言表。书丹者为虞书,楷法严整,工整朴拙,为明代墓志佳品。奉化溪口千丈岩瀑布是宁波名胜,自唐宋以来闻名于世,文人墨客、游赏者络绎不绝。瀑脚附近有三处题刻,其中一处“烟声”题刻,两字通高150厘米,是明代崇祯年间奉化县令胡梦泰所书,壬午年(1642)刊刻。鄞州区横溪亭溪岭古道边的“南无”两字,上款为“万历六年”(1578),总高70厘米,宽100厘米,其一旁的“阿弥陀佛”总高40厘米,宽100厘米,字体相仿,应是同时所刻。余姚胜归山有“吴公岩”三字,由明嘉靖时余姚县令吴宗宪所书,每字约高167厘米,笔势苍劲有力,气势雄伟。
综上所述,宁波碑刻资源种类齐全,数量众多,既有书艺精湛、五体兼备的丛帖刻石,又有兼具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碑碣摩崖,尤其是不少重要名碑和刻帖为国内外所熟知,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它们是长达千年的文化交流和宁波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印证。这块依山面海、抱湖襟江的神奇之地,以其特有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图八十二 虞书,《明张时彻夫人陈氏墓志铭》(局部)
【注释】
[1]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第三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625页。
[2]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3](明)钟人杰辑,《性理会通》,《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第233页。
[4](宋)朱熹,《晦庵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第144页。
[5](明)朱有炖,《东书堂帖》自序,容庚《丛帖目》第一册,中华书局,1978年,第190页。
[6]引自王守仁《良知诗四绝卷·第一首》。
[7](宋)黄庭坚,《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第355页。
[8]引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81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9](日)策彦周良,《初渡集》,嘉靖十八年八月廿四日条下。
[10](明)顾起元,《嬾真草堂集》卷十八,明万历刻本。
[11](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二《徐髯仙墨迹》,四库全书本。
[12](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三《徐髯仙墨迹》,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