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的宁波书法概述

第一节 近现代的宁波书法概述

近现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最为混乱的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呈现出风云变幻、诡谲莫测的特征。近现代的宁波文化同样几经沉浮,曲折发展。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宁波因开埠而得风气之先。由于紧密的商务联系,宁波越来越受到上海“海派文化”的影响,各类人才往返于沪甬之间,形成了沪甬文化的共通,在教育、史学、文学、艺术、藏书、新闻、出版等方面均有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展进入全新时期。1976年后,书法艺术由传统开始向现代化转型,步入了一个新纪元。

这一时期,书法的能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因有三:一是科举制度的废除,书法不再与功名利禄挂钩。二是新的书写工具取代了毛笔,大大降低了书法的实用性。三是包括简化字改革、汉语拼音化在内的语言文字改革运动的兴起,毫无情面地给这门极为强调“字外功夫”的艺术门类以沉痛一击。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这在政治上是一次大的变革,但那只是上层政权的更迭,未能对当时的文学艺术产生太大影响,更没人顾得上书法的革新。承明清书法之余绪,民国初期一批清朝遗老活跃于宁波书坛,然而帖派书法逐渐衰微,碑学之风终于以强有力的势头覆盖了整个宁波书坛,一直到今天。一批碑派书家脱颖而出,走上了碑帖融合之路,以各自的造诣、风格争奇斗艳,各显其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新出土的甲骨文、简牍、残纸书迹等受到目光敏锐的书家的关注,被引入书法创作中,使得这一时期的书法无论在风格还是流派上都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格局。

20世纪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和大振兴的时代。上半叶,宁波书坛在中华民族风云激变中求生存、求发展,锻炼出不少时代精英。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十余年间,大批宁波人扶老携幼,移居上海。1900年后,由于上海急速走向繁华,租界林立,宁波人再次大规模地涌进“冒险家的乐园”。民国时期的书坛巨擘大都以上海为汇集中心,宁波书法受到康有为、吴昌硕等人的“师徒授受”和风格影响,名家辈出,群星灿烂,呈现强有力的态势。如马衡、赵叔孺、沙孟海、朱复戡、秦康祥云云,大都为学者型书家,学问渊博,根源有自。倘若再加上非以书法立身的钱罕、冯君木、潘天寿、张鲁盦等人,说此时宁波人的势力足以占中国书法界之半壁江山,恐怕也不为过。下半叶,“与第一时期(20世纪上半叶)的群星灿烂、名家辈出相比,第二时期(20世纪下半叶)基本上是呈现出一枝独秀的历史形态:以沙孟海为代表的宁波书坛,进入了一个与前期(20世纪上半叶)迥然有异的独特时期。”1981年1月,宁波市书法家协会成立,构建了宁波书法发展新的格局和态势,书法创作活动氛围浓郁,展览交流十分活跃,创造了当代宁波书法的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