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砖文看汉代书体的演变
2025年09月26日
三、从汉代砖文看汉代书体的演变
汉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分水岭,各种书体在这一时期逐渐孕育成形,完成了篆、隶、草、行、楷的书体演变。汉代砖文既没有官方文书近乎极致的规范,也没有千篇一律的审美,但恰恰是这种原生态的文字,更可以让我们看到汉代书法的真实面目。故而,从汉代砖文看汉代书体的演变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以往我们习惯将书体演变归结为单一的线性发展模式。事实上,“这种模式既不能完全反映汉字演变的原因和动力,也并不符合汉字演变的实际过程”[2]。那么汉代书法的发展究竟是怎样一种模式呢?从西汉至东汉不同时期出土的砖文来看,它们篆、隶、楷、草、行诸体兼备,或成熟,或延续,或孕育,或发展,为我们观察和研究书体的演变提供了线索:这是一种多元的非线性发展模式。
那么这种发展模式是如何产生的?陈振濂在《书法史教程》中曾言:“文字发展到秦代,却出现了一种复线形态,即一种是正规的官方使用的文字系统,另一种是民间使用的、随意的、自然的文字系统。”由此可知,这种发展模式的实质是正、草体的交替循环。何为正体?何为草体?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有云:“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刘氏将书体分为正体和草体两类,有端庄稳重和简易流动之别。正体是规范的、标准化的、官方认可的书体,如篆、隶、楷三体。草体是相对于正体而提出的概念,主要应用于民间的日常书写,如行、草二体。陈振濂在《线条的世界——中国书法文化史》中写道:“草字的出现并不是为了新字体的建立,而是旧字体的解散,其目的,本来是为了方便与权宜的应用而已。”书体的演变,总是在“草—正—草—正”这样不断循环交替的过程中进行的。正如田旭中所言:“一部书法史,实质是汉字草写的历史。”[3]这也是汉代书法多元的非线性发展模式的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