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宁波书法概述

第一节 明代的宁波书法概述

元朝末年,方国珍起义,在宁波地区建立地方政权。洪武元年(1368),随着明朝的建立,方国珍走投无路,不得不举旗投降。宁波由方国珍的地方政权转为明朝中央直接统治,设明州府。后为避国号讳,洪武十四年(1381),明州府改名为“宁波府”,宁波的叫法一直沿用至今。明朝建立后不久,就遇上了倭寇问题。由于倭寇屡屡进犯,明朝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海防体系。宁波作为海防前线,在抗倭斗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直接承受了重大的损失,百姓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明朝采取海禁政策,具有优良港口资源的宁波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加上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滞缓。宋元以来,宁波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明州府学和鄞县县学全面兴起。至明代,宁波共培养了882名进士,人数居全国第一。科举人才的培养,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明代宁波出现了方孝孺、王阳明等闻名全国的重量级学术人物,学术思想的活跃程度在全国首屈一指。此外,明代宁波的藏书家、藏书楼众多,著名的有丰坊之万卷楼、范钦之天一阁、范大澈之西园、陈朝辅之云在楼、陆宝之南轩云云。有明一代,宁波在文学创作、戏曲创作、书画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杰出人物涌现,如文学家郑真、杨守陈、张琦、沈明臣,戏曲家屠隆、叶宪祖、周朝俊、吕天成,画家吕纪、王谔,书法家张苍水、杨尹铭、詹僖、方仕,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戏剧史、中国书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明代的宁波书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从明初洪武时期到成化时期(1368—1487)为前期。前人指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尽管一个字的概括难以全面,但终究抓住了几个朝代书法美学追求的特点。唯独元明,人们将两个朝代连起来,用一个“态”字概括,说明前人已经看到两个朝代在某些书法美学思想和艺术追求上的共同点。明朝前期的宁波书法,由于历史的惯性,可以说完全笼罩在元人书风之下,深受赵孟的影响,从明初鄞人詹僖的书法中便可得知赵氏书风的影响力。明代皇帝中,有不少书法爱好者,丛帖汇刻之风尤甚。成祖朱棣,诏全国擅书之最能者作为宫廷书家,留翰林院写内制,并授予“中书舍人”官职,主要担任缮写工作。既然是为皇权服务,书法风格自然要迎合帝王的喜好。在这样的氛围下,他们专习“二王”书法,摒弃个性的面目,追求一种雍容华丽而程式化的书法模式,从而形成明代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台阁体”书法。明代,宁波造就了一大批政治人才,由此也促成不少宁波籍台阁体书家的出现,这是宁波书法史上值得重视的一页。

从弘治,历正德、嘉靖至隆庆时期的八十四年(1488—1572)可视为中期。这一时期,吴门书派因一批书家在苏州集聚得以形成,全国书法的中心自北京转移至苏州,从而影响了宁波书家。

从万历时期直到明末(1573—1644)可视为后期。明代后期,国家内部的政治斗争日趋尖锐,心学与狂禅十分流行,由此衍生的个性解放使书法艺术发生深刻变化。徐渭、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书家全面拓展了传统行草书的技法,大大丰富了书法的艺术表现力,与明初平庸无味的书法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股书风使晚明宁波书法的发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书风秀雅温润、虚和空灵、富有禅意的董其昌,受到了宁波书家的欢迎和推崇。从张苍水、屠隆的书法中,可以看到个性解放思潮给他们带来的强烈鲜明的艺术语言,反映了那个天崩地裂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