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羲之书法
2025年09月26日
一、王羲之书法
图十二 王羲之,《乐毅论》(局部)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祖居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11岁时随晋室南渡,抵达建康,官至会稽内史、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仕宦世家,7岁开始学书,勤奋苦练,书艺精进。40余岁时,他的书法就已经名满天下。唐太宗极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称其“尽善尽美”,这也成为千百年来书家的共识。观其书法,可见这种“尽善尽美”是建立在“总揽百家探索之功,极尽众家书体之妙”的基础上的。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言:“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我们知道,草书、行书、楷书三体构成“新书风”,而王羲之三体皆擅:楷书《乐毅论》(图十二)雍容和雅,姿态雅丽;行书《兰亭序》(图十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草书《十七帖》(图十四)委婉含蓄,映带连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妍媚和新奇。事实上,王羲之的早期书作,如《姨母帖》(图十五),结体和用笔都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与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而后,王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精研笔法体势,行草书也逐渐由“古质”转向“今妍”,开创了与众不同的新书风,成为千古典范。纵观王羲之书,“有严肃,也有飘逸;有对比,也有谐和;有情感,也有明智;有法则,也有自由……于是,各种倾向的书法家,古典的、浪漫的、唯美的、伦理的……都把他当作伟大的典范,每个书法家都可以在其中吸取他所需要的东西”[5],无愧于书之圣也。
图十三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唐冯承素摹,故宫博物院藏
图十四 王羲之,《十七帖》(局部)
图十五 王羲之,《姨母帖》,唐人摹本,辽宁省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