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宁波与日本的书法交流
从日本平安时代末期开始,断绝已久的中日文化交流再度恢复。宁波作为宋代三大贸易港之一,以宗教为承载,对两国的书法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镰仓时代,由于中国的禅宗在日本迅速传播,禅林书风成为这一时期日本新书风的代表。乾道四年(1168)和淳熙十四年(1187),日本曹洞宗始祖荣西两次至宁波,从天童虚庵怀敞习临济宗教义,在修禅的同时,以黄庭坚为宗,勤学苦练书法。荣西弟子希元、道元也于嘉定十六年(1223)抵达宁波天童寺习禅,受荣西的影响,亦习黄庭坚书,笔力清劲,别具一格。归国时,他们带回了不少北宋名家书迹,在日本广泛传播“尚意”书风,博得“禅宗样”称号,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禅林书风的兴起。南宋淳祐六年(1246),天童禅寺僧人道隆应邀携弟子赴日宣扬禅风,开创了日本临济禅宗一派。由他书写的《法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作,清劲严整,有张即之的风韵。祥兴二年(1279),天童寺另一高僧祖元应邀抵达日本镰仓,任建长寺住持。他的书法也以张即之书风见长。没过多久,道隆和祖元的书风与荣西一系的书风,成为当时日本禅林的两大书派,影响深远。
日本京都东福寺的开山祖师圆尔辩圆(1202—1280)入宋时,曾入无准师范门下习禅。回国时,他带了一些无准师范的墨迹。后来,圆尔辩圆在博多开创承天禅寺时,无准师范又寄赠禅院不少书作,深受日本禅林青睐,尤其是无准师范声名远播后,日僧更是想方设法搜罗其书迹。据《选佛场额字考》记载,光日本现存的无准师范墨迹就有《自赞顶相》《印可状》《山门疏》《选佛场》《潮音堂》《云归》等十七种,由此可见他在日本的重要影响。
元代初年,中日两国再次断交。大德三年(1299),元成宗命天童寺高僧一山一宁持书信赴日,恢复两国交好。一山一宁(1247—1317),临海县(今台州临海市)城西白毛村人,博览多识,精于书法,尤擅草书(图四十九)。由其所书的《妙觉庵赖贤行实铭》,高一丈一尺有余,笔力遒劲,气势恢宏,是日本现有罕见的大碑之一。日僧虎关师炼称其:“又善鲁公屋漏之法,携纸帛乞扫写者,铁阃或可折矣。”一山一宁在日本二十年,不但振兴了日本禅宗,还促进了日本书法的发展。梦窗疏石、虎关效法、大灯国师之书中,皆有一山一宁之风。
图四十九 一山一宁,《雪夜作》,日本京都建仁寺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