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詹 僖

一、詹 僖

詹僖,字仲和,号铁冠道人,生卒年月不详,鄞县人。早年随父詹复礼习书,五十余年临池不辍。自云:“刻意书学五十余年,心记腹画,方悟旨趣。”明代前期的书家几乎无人不学赵孟,无人不受其陶染,詹僖也不例外。他不仅受其影响至深,还是仿赵氏书的高手。据文献记载,有明一代,仿赵氏书可乱真者,詹僖堪为翘楚,如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八“艺文赏鉴”条云:“弘治中,有詹仲和者,亦学松雪书画,假梅花道人为识,往往乱子昂真迹。”

詹景凤《詹氏小辨》称其:“仲和法赵承旨,几得其十之七。”

关于詹僖作伪,王连起在《赵孟书画真伪的鉴考问题》一文中谈道:

所见伪赵书中,詹氏所作最多。清宫所藏的那些赵行草书轴,经常书《送李愿归盘谷序》《昼锦堂记》《待漏院记》《师说》《原性》等,或割裱成卷册,散见于明清人刻帖中,多为詹氏所伪……其书放纵洒脱,流畅自然,但往往笔画扁薄,偏锋一律,而且缩头塌肩,结构倾侧。由于其书不太求形似而放笔直书,所以往往颇显自然而能鱼目混珠。如前面提及的《赵孟集册》中的《与德辅仁弟札》《便中得书帖》《人日立春帖》《雪后骑从帖》,《赵孟六札帖》(原张学良旧物,今归台湾陈氏)中的《德俊茂才帖》,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与道传札》,艺苑真赏社影印的《赵孟临圣教序》,刻石安徽见于许姬传先生处的《北垅耕云帖》《陕刻天冠山诗帖》《蚕织诗》《赵孟书翰四帖》等等,都流布很广。有不少学赵的人,写了一辈子“赵体”,学的就是这位詹仲和。

由此可知,目前所见作伪的赵孟书法立轴多由詹僖所书。关于赵书真迹,徐邦达和王连起两位先生在各自著述中有较为详尽的研究。他们认为,河南新乡市博物馆藏的《行书条轴》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的《羲之四事帖》(图六十一)两幅赵书立轴,是目前可确认的赵书真迹。倘若将《羲之四事帖》与詹僖作伪的《与道传札》(图六十二)彼此对照,即可发现詹僖用笔多侧锋,笔墨放纵,风格轻佻,虽貌合而神离,不难辨别真伪,绝非如古人所称“乱子昂真迹”者。且赵氏对一幅作品中相同字的处理,字字不同,皆有机变,显示出深厚的基本功和流转的书写性,而詹僖因摹仿之故,通篇中相同的字皆死板无神,毫无巧变。此外,如果将詹僖作伪所用的伪印(图六十三)与真印(图六十四)相较,更有如云泥之别,几乎没有一处相似,远非所谓“得其十之七”者。由此可见,所谓“乱真”,只不过是一个较宽容标准下的神话,不可当真。

图六十一 赵孟,《羲之四事帖》,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即便如此,詹僖所作蝇头小楷,所写吴氏墨竹,恣意潇洒,遒劲可法,为世人所珍。

图六十二 詹僖,《与道传札》(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六十三 詹僖,“赵氏子昂”,取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与道传札》

图六十四 赵孟,“赵氏子昂”,取自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赵孟《羲之四事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