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虞世南书法

一、虞世南书法

六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争频繁,中原士族纷纷南逃避乱,将中原文化带到了长江流域,如王羲之、郗愔、谢安等书法名流多在四明境内活动,对这一时期宁波本地的书法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虞世南起初书名不显,后书名鹊起于贞观年间,不仅因其书法如《述书赋》中所言“永兴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更重要的是出于李世民的崇仰。唐太宗曾称虞世南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据《宣和书谱》中记载:“太宗乃以书师世南。”北宋米芾也在《书史》中言:“太宗力学右军不能至,复学虞行书。”世人多以为唐太宗书学右军,实则出于虞世南。从唐太宗传世书迹《晋祠铭》(图十九)和《温泉铭》(图二十)来看,书风酷似虞书也是事实,可见太宗从虞世南处找到了情感寄托。于是,虞世南名正言顺地成为唐太宗的“首席书法顾问”,享有最高的学术权威。这也是虞氏跻身“初唐四家”的特殊资本。

图十九 李世民,《晋祠铭》(局部),山西太原晋祠藏

图二十 李世民,《温泉铭》(局部),法国巴黎图书馆藏

虞世南传世书作稀少,最能代表其书法风格的是《孔子庙堂碑》(图二十一)和《汝南公主墓志铭》。《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69岁时所书。原碑立于唐贞观七年(633),碑高280厘米,宽110厘米,楷书35行,每行64字,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之碑”六字。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此碑笔法圆劲秀润,结体平实端庄,气息宁静浑穆,一派平和中正气象,既是初唐楷书的旷世杰作,也是历代书家公认的虞书妙品。此碑命运多舛,据传原碑刻成之后不久,毁于一场大火。长安二年(702),武则天命相王李旦重新镌刻。据传此碑在当时影响很大,前来拓碑者无数,盛况空前,可见虞书的巨大影响和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北宋黄庭坚有诗云:“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足见此碑之珍贵。

图二十一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图二十二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上海博物馆藏

传为虞世南所书的《汝南公主墓志铭》(图二十二),作于贞观十年(636)。此帖纵25.9厘米,横38.4厘米,行草书18行,每行12字至15字不等,共222字,已非全帙,是虞世南自撰唐太宗三女儿汝南公主墓志的草稿。此帖为虞氏唯一传世墨迹,写时虞世南79岁,已臻人书俱老、不激不厉之境界。从此帖可以看出,虞书深受《兰亭序》浸润,刚柔并济,清婉动人,体势略带欹侧,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明人王世贞评虞书:“晚得永兴汝南公主志铭草一阅,见其萧散虚和,风流姿态,种种有笔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