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妻鹤子”林和靖

第二节 “梅妻鹤子”林和靖

林逋(967—1028),字君复,卒谥和靖先生。他终身为处士,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时人多以为林逋是钱塘(今杭州市)人,实际上他是明州奉化(今宁波市奉化区)黄贤村人。

据《嘉靖奉化图志》记载:

林逋,字君复,大里黄贤村人,隐于钱塘之孤山。咸平中征召不起,赐号和靖。

林逋曾作《将归四明夜话别任君》诗,表达他思念故乡四明的深切之情:

酒醋相向坐,别泪湿吟衣。

半夜月欲落,千山人忆归。

乱尘终古在,长瀑倚空飞。

明日重携手,前期易得违。

浙东名家徐时栋的题诗《孤山怀和靖》以及由宁波文史研究学者杨古城和曹厚德合撰的《林逋故里寻踪》一文,亦佐证了林逋是个地地道道的宁波人。

林逋虽隐居孤山,却声名远播,不但文人墨客羡慕他的隐居生活,连当朝皇帝都知道他的名声。令林逋声名鹊起的是他的诗和书法。他的诗主要描写自然景色,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尤其是咏梅诗,广为传诵。尽管林逋不求闻达,过着隐逸于林、不涉凡俗的生活,但他的书法在书法史上有着一席之地。

北宋初年,书坛风气仍是晚唐、五代的余绪,杨凝式之后的众多书家在对古法的理解及把握上,缺少如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这般能融会贯通、卓然自立的大家,而林逋无疑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书家。

世传林逋之书师法李建中。对照李氏《土母帖》(图三十)和《题怀素〈自叙帖〉墨迹本》(图三十一)不难发现,林书字势紧结修长、点画果敢遒逸,的确与之相似,但林书更偏劲健瘦硬一路,强调笔中筋骨和俊雅挺拔之神采,在形貌上略近“欧书”。苏轼对李建中书并不以为意,却向林逋顶礼膜拜,曾言:“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对于林书所表现出的清劲,黄庭坚也极为赞叹,他在《山谷题跋》中评:“林处士书清气照人,其端劲有骨,亦似斯人涉世也耶。”由此可见,林逋书法蕴含的高逸品格与淡远意境。

后世对林逋关注不多,主要原因在于其传世书作甚少,《自书诗帖》《秋凉帖》和《三君帖》为其代表作。《秋凉帖》(图三十二)纵31.4厘米,横35.4厘米,明时曾归沈周收藏。此作气息清朗萧散,熠熠有仙道之气,点画虽细,但不乏劲力,走笔畅达无碍,似言语娓娓道来。提按、使转之间显其韧性,多以方笔来表现耸峭之势,其瘦硬骨感也由此而出,字距、行距宽绰,字与字之间多细笔游丝。与“宋四家”及赵佶等人相比,林逋的书风似乎趋于平淡,姿态上也略显简单朴实,技法更无张扬之处,其实这正是他处世之道的真实写照。一位隐于孤山、终日同梅鹤相伴的处士,对俗世的功名利禄毫无觊觎,内心仍是一片澄明。故而,他笔下所流露出的是不染一点尘俗的林下之风。这种平淡天真是林逋由心而发的真性情,是不加掩饰的挥洒。他的书法犹如其诗中的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幽淡而雅致,耐人品酌细尝。

图三十 李建中,《土母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三十一 李建中,《题怀素〈自叙帖〉墨迹本》

图三十二 林逋,《秋凉帖》(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