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禅宗墨迹
宋元时期是宁波佛教最为繁盛的时期,高僧辈出,也汇聚了一大批在书法艺术上卓有成就的禅林书家,如德光、如净、虚堂智愚、无准师范、痴绝道冲、一山一宁等。他们不仅精通佛理,而且在诵经之余,不坠临池之志。虚堂智愚(1185—1269),南宋高僧,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宁波市象山县)人。16岁出家,先后在奉化雪窦寺、镇江金山寺、嘉兴兴圣寺、庆元府阿育王寺、临安府净慈寺等地修行、住持。著有《虚堂智愚禅师语录》十卷,收入《续藏经》,为临济宗的重要语录。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法语》(图四十二)是其存世墨迹之一。无准师范(1179—1249),名师范,号无准,俗姓雍,四川梓潼(今绵阳市梓潼县)人,被誉为“南宋佛教界泰斗”,也是宋代中日佛教交流代表人物,对中日书法交流有着杰出贡献和深远影响。
图四十二 虚堂智愚,《法语》,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宋元时期的禅林书家,无论在规模还是艺术成就上都远超过往。这些禅僧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坚忍的精神,不拘泥古法,书法通畅淋漓,别具一格。但在历代书论家眼中,禅林书家那种“破格”的书作,难以与正统文人的书法等量齐观,这也许是现今宋元禅僧墨迹几乎片纸不存的主因之一。反而,由于宁波佛教的对外交流日趋加强,和日本的海上往来相当频繁,大批日本留学僧搭乘商船入宋学法,将当时大量宁波僧家的禅宗墨迹带回日本并妥善保存,这些墨迹对日本书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四明禅僧虽然在中国书法史上并无大名,但在日本却声名赫赫,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宋代是禅宗大行于世的时期,可以说,几乎所有宋代文人都难以避免地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北宋中后期兴起的以苏、黄、米为代表的“尚意”书风,便和禅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苏轼在黄州时就热衷参禅,与禅宗高僧频繁交往,有学者认为其一生交往的禅僧达百余人之多。黄庭坚是苏轼的弟子,受其禅学影响在情理之中。米芾晚年痛失爱子米友知,遭遇前所未有的家庭变故,生发了“幻法有如是,不以禅悦,何以为遣”的人生感悟。文人、士大夫和禅宗高僧的频繁交往,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文化艺术。就书法而言,宋代“尚意”书风与源于本性、源于自然、冲破束缚的禅宗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图四十三 德光,《〈朱衣达摩图〉画赞》,日本梅泽纪念馆藏
图四十四 无准师范,《尺牍》,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禅宗思想为苏、黄、米的“尚意”书风提供了精神驱动力;反过来说,苏、黄、米的书法也影响了禅林。这在宁波禅林书家的身上有鲜明的体现:德光题写的《〈朱衣达摩图〉画赞》(图四十三),在结体和用笔上明显汲取了苏轼和黄庭坚的笔法;如净禅师现存日本的墨迹,大巧若拙,书风亦明显受到苏、黄两家影响;曾任阿育王寺住持的无准师范,其书法用笔放纵恣肆,苍劲老辣,得力于米芾和黄庭坚(图四十四)。南宋时期,张即之以禅入书,异军突起,深受禅林书家的喜爱,引起热烈回响。此后,宋元禅宗墨迹中明显可以看到张即之的影响,如曾任天童寺住持的痴绝道冲,笔墨纤瘦,露骨露筋,明显受到张氏的浸润。倘若单纯从书法的立场看,这些禅林书家的技法与当时世俗名家尚存有一定差距,有些墨迹甚至略显草率、粗鄙,但他们在结体上更加率意大胆、不拘一格,偶有不当之处,也瑕不掩瑜。他们更在意的是内在精神而非外在技巧,崇尚天真自然,以心写心。自由之美、空寂之美、圆融之美和顿悟之美,这些在禅宗墨迹中都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