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释光书法

释光,生卒年月不详,字登封,俗姓吴氏,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人,晚年归隐明州国宁寺。据《宋高僧传》列传记载:
长于草隶,闻陆希声谪宦于豫章,光往谒之。陆恬静而傲气,居于舟中,凡多回投刺且不之许接。一日设方计干谒,与语数四,苦祈其草法,而授其五指拨镫诀。光书体当见遒健,转腕回笔,非常所知。乃西上,昭宗诏对御榻前书,赐紫方袍。
由此可见,光曾数次向陆希声请教笔法,得“五指拨镫诀”。此后,其书法“当见遒健,转腕回笔,非常所知”。据记载,
光还曾西上,在昭宗御榻前展示书艺,获赐紫方袍。
五代刘泾在《书话》中,曾对唐代五位禅僧作如此评价:“以怀素比玉,光比珠,高闲比金,贯休比琉璃,亚栖比水晶。”能与怀素、高闲、贯休、亚栖齐名,并以“珠”比拟,可以想象
光书法之精妙。司空图在《送草书僧归越》中云:
僧生于东越,虽幼落于佛,而学无不至,故逸迹遒劲之外,亦恣为歌诗,以导江湖沉郁之气,是佛首而儒其业者也。
吴融《赠光上人草书歌》对其草书有如此评价:
江南有僧名光,紫毫一管能颠狂。
人家好壁试挥拂,瞬目已流三五行。
摘如钩,挑如拨,斜如掌,回如斡。
又如夏禹锁淮神,波底出来手正拔。
又如朱亥锤晋鄙,袖中抬起腕欲脱。
有时软萦盈,一穗秋云曳空阔。
有时瘦巉岩,百尺枯松露槎枿。
忽然飞动更惊人,一声霹雳龙蛇活。
稽山贺老昔所传,又闻能者惟张颠。
上人致功应不下,其奈飘飘沧海边。
可中一入天子国,络素裁缣洒毫墨。
不系知之与不知,须言一字千金值。
贯休的《光大师草书歌》写道:
雪压千峰横枕上,穷困虽多还激壮。
看师逸迹两相宜,高适歌行李白诗。
海上惊驱山猛烧,吹断狂烟著沙草。
江楼曾见落星石,几回试发将军炮。
别有寒雕掠绝壁,提上玄猿更生力。
又见吴中磨角来,舞槊盘刀初触击。
好文天子挥宸翰,御制本多推玉案。
晨开水殿教题壁,题罢紫衣亲宠锡。
僧家爱诗自拘束,僧家爱画亦局促。
唯师草圣艺偏高,一掬山泉心便足。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歌颂光草书的诗篇几乎都离不开一个“逸”字。在古代,评论家常用“逸”作为美学品评的用语,如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在“神”“妙”“能”三品之外别置“逸”品,认为入其品者有天真自然、飘逸不群之特点。
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中,更是把“逸品”列于三品之上,认为“画之逸格,最难其俦”。对于“逸”字,黄休复解释道:“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他认为只有“奇思异想”加上“妙手偶得”的结果,才可称之为“逸品”。书画同源,释光自己也说:“书法犹释氏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所传。”“逸”被强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书法开始走向注重主观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也逐渐得到广泛共鸣,成为北宋尚意书风的源头,体现两宋乃至以后艺术发展的新风格,为文人书画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