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的碑碣墓志

第五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碑碣墓志

宁波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千百年来建造过蔚为可观的各类碑碣,埋幽的墓志更是不计其数。这些碑碣墓志不仅可弥补史书之缺罅,也是研究宁波书法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宁波的碑刻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本书第一章第三节介绍了《汉三老讳字忌日碑》的有关情况。此碑素有“浙东第一碑”之誉,现藏于杭州西泠印社。秦汉时期是我国碑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然魏晋时期是严令禁碑的。有唐一代,宁波虽没有出现可与虞世南比肩的本籍书家,但有一批外籍书法名流应邀为宁波书碑,使宁波的碑刻艺术得以大放异彩,如颜真卿《明州刺史王公德政碑》、徐浩《后汉孝子董君碣铭》、柳公权《金刚经》、贝泠该《唐明州象山县蓬莱观碑铭并叙》云云。遗憾的是,因时代久远,这些碑早已毁没或下落不明,唯《唐明州象山县蓬莱观碑铭并叙》(图二十七)和《后汉孝子董君碣铭》拓片尚存。《蓬莱观碑》立于唐大中二年(848),由唐代著名书家贝泠该用八分所书,清人冯登府评其为“唐隶之佳者”。此碑全文838字,虽剥蚀严重,不少字难以辨认,但其内容大体可知,主要记述了蓬莱观的来历、兴废经过和道教教义,它是目前所见最早记录秦始皇派遣仙士徐福访求神仙药术的碑版文字。由唐代大书家徐浩书于大历十二年(777)的《后汉孝子董君碣铭》虽已不存,但浙江省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院均有残石拓片珍藏。此碑不仅书法朴拙率真、天趣盎然,还是一份珍贵的地方文献,歌颂了孝子董黯至善的美德,揭示了“慈溪”地名的由来,虽残尤珍。《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此碑刻画精妙,石质亦坚致,确是原碑,可宝也。”立于大和七年(833)的《大唐越州都督府县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并后记附赠答诗》(图二十八)是幸存于世的唐碑之一,现位于宁波阿育王寺舍利殿前庭东壁,高280厘米,宽135厘米,全文2021字,共37行,满行68字,由万齐融撰,碑石稍有漫漶或剥落。此碑初为刺史徐峤之书,后毁于兵火。大和七年(833),由隐于剡州的名士范的按原文重书。范的,顺阳人,生平不详,在宁波境内多有活动。观此碑书法,以行书入碑,字迹圆润遒劲,点画多姿,体态妍美,既有“二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之美,又见欧虞“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之神。全文共有89个“之”字,其写法各异,若无深厚功力,绝无此境。上海《书法》杂志曾将此碑列为“百块唐碑”之一。

图二十七 贝泠该,《唐明州象山县蓬莱观碑铭并叙》(局部)

图二十八 范的书,《大唐越州都督府县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并后记附赠答诗》(局部)

墓志碑是墓主的传记性碑碣。宁波境内出土了不少唐代墓志碑,其书法大都自然朴拙,潇洒遒美,值得一观。如现藏于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唐前太庙斋郎京兆万府君亡妻太原王氏墓志铭并序》(图二十九),书法宕逸古劲,意趣盎然;如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唐吴兴沈君故夫人陈留虞氏墓志并序》拓片,书法清朗俊逸,灵动潇洒;如现藏于慈溪市博物馆的《唐故乐安任君(正彬)墓志》,书法方正朴拙,法度严谨;如现藏于慈溪市博物馆的《唐故祝处士(巽)墓志并序》拓片,书法遒劲多姿,灵动传神;又如现藏于余姚的《唐处士陇西李氏妻濮阳吴夫人墓志铭并序》,书法笔力精劲,姿态生动;等等。五代时期,宁波碑石存世稀少,其拓片同样珍贵难得,以墓志碑为多,且部分为砖质,书法风格亦相对粗糙一些,以《唐室徐孺人(淑清)墓志铭》为典型。

图二十九 《唐前太庙斋郎京兆万府君亡妻太原王氏墓志铭并序》

文明的进程如滔滔而逝的江水一去不返,前人们的足迹亦被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这一方方古碑记录了曾经发生的故事,也带着我们领略古人精美的书法艺术。

【注释】

[1]武安隆,《赴日的专家们》,《遣唐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