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守仁

一、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被誉为继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为“阳明心学”创始人。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他也是明代宁波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晚明狂草巨匠徐渭在《书马君所藏王新建公墨迹》一文中,曾评价王氏书法:“古人论右军,以书掩其人,新建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书,睹其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不亚于书,则书且传矣。”可见,徐渭认为王守仁的书法造诣已臻高远境界,只是他无意以书立名,传世墨迹不多,深厚的学识修养、崇高的人品威望以及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的盛名掩盖了其书法成就。王守仁幼承庭训,研习晋唐法帖,孜孜不倦。据《王文成公全书·年谱》记载,王守仁17岁时从外舅宦游洪都官署中,蓄纸数箧,他日取学书,比归,数箧皆空,书艺大进。

王守仁继承张弼、李东阳庄严的法度,同时汲取王羲之、虞世南峭拔劲利的风骨,又不同程度受到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影响,用笔沉着稳健,结体端庄清劲,书态工稳劲健,以手写心,将其狷介超脱的人生态度,在书法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尝示弟子曰:“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6]这是他“以心治学”思想在学书上的体现。王守仁作为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书法风格与其心学思想是相对应的,凸显主体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出提倡心灵自由、思想解放的特点。

图六十八 王守仁,《与郡伯梁执事手札》

图六十九 王守仁,《时雨堂记》

王守仁的传世作品以行草居多,清秀俊逸,规矩古法又自出新意。行草书作品《家书信札》《与郡伯梁执事手札》(图六十八)、《龙江留别诗卷》《致纯甫手札》《铜陵观铁船歌》《何陋轩记》《矫亭说》等,疾如风雨,矫若龙蛇,凸显出他豪放不羁、超然于外的气质。楷书作品《纪功碑》和《时雨堂记》(图六十九),风神高华,蔚然庄严,体现了他志趣高洁、超凡脱俗的情操。古人云:“书者如也,如其人也。”中国书法尤其讲究性格、人品、学识与其作品的统一性问题。王守仁的学识与修养无疑对其本人的书法创作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王守仁在龙场悟道时,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说法:“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他的意思是不能只照着圣人说的做,而要想象如果圣人处在当下的环境,面对同样的问题,他将如何行事?王守仁用如此成熟、客观的视角,清楚地看到圣人之学背后的规律和意义,并将之运用到书法上,正如黄庭坚所言:“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7]

王守仁与祝允明、文徵明、唐寅、陈淳等年岁相仿,其所处时代正是吴门书派在书坛显赫之时。王守仁的书法虽然未在当时形成影响,然而他在书法上不为前人所囿,主张和实践“以心治学”的艺术理念,带有突破明初台阁体束缚的倾向,在当时具有一定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