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的宁波书法概述
隋朝统一后,宁波自汉以来长期延续的行政区划开始变动。开元二十六年(738),宁波单独设立了地方二级行政建制——明州。这一明越分治的重大历史事件,使宁波跳出原始性的开发格局,进入实质性的开发阶段。9世纪以来,宁波商帮迅速崛起,通过明州港向高丽、日本乃至东南亚输出各色陶瓷、纺织品,凭借优良的港口资源,国际贸易开展得如火如荼,拓展了海外交往的新空间。此时,宁波的经济比起六朝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文化面貌也出现可喜的变化,文学艺术得到初步的发展。乾宁三年(896),唐帝敕封钱镠为镇海、镇东等军节度使。以此为标志,宁波进入钱氏家族的统治时期。天祐四年(907),钱镠被封为吴越王,建都杭州。在吴越国统治的八十余年间,宁波政治相对稳定,经济亦有所发展,在儒学、文学、艺术、医学等方面均有一定建树。
隋朝统一天下后,南北书风随之融合,“二王”书风成为全国主流。隋朝立国短暂,仅三十余年,所见书法不夥。至初唐年间,社会渐趋安定,经济日益繁荣。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尤重王羲之书,广罗天下王书,藏入内府,心手慕追。正所谓“上之所好,下必行之”,初唐之时,举国上下,研习王书,蔚然成风。最能体现初唐书风的大方之家,惟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人,世称“初唐四家”。其中,位列四家之一的虞世南,正是余姚虞氏家族中的突出代表。他师法王羲之七代孙智永僧,妙得“二王”书法真髓,既有佳作传世,又有理论建树,是初唐最为夺目的书法大家之一,辉耀后世。虞世南可谓宁波书法有史以来最耀眼的一颗“彗星”。
盛唐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顶峰的时期。唐代书法则逐渐从“尊王”的模式中脱离出来,以颜真卿为代表的书家在总结晋人艺术成就的基础上,用“法度”固定下来,创造了代表这个时代的盛唐模式。然虞世南之后,宁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现划时代的本籍书家,但有一批外籍书家,或在明州活动(如范的、徐浩),或应邀为明州书碑(如颜真卿、柳公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书迹。
晚唐至五代时期,佛教基本完成中国化进程,进入空前的繁荣时期。高僧大德纷至沓来,宁波也因佛教成为海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门卫,初步奠定其作为东南佛国的基础。随着禅宗的深入发展,产生了一批以禅入书的禅僧书家,他们以张颠狂素为宗,不求法度,以手写心,以书悟禅,在唐代书法逐渐式微之时独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