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 简

一、杨 简

杨简(1141—1225),字敬仲,慈溪人,世称“慈湖先生”,“淳熙四先生”之一,也是理学家中的书法名家。心学是杨简书法美学思想的根源,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提出“毋意”论,这也成为他书法思想的核心理念。杨简认为,世间万物浑然一体,均非心外之事,心为世界之本体,然魏晋以来的书法多飘逸放肆之态,而非发于本心之正,故而偏离于道,造成蠹坏人心和扰乱世风的危害,这无疑是对“尚意”书风的反拨。他在一篇书论中更“胆大妄为”地将矛头直接指向“尽善尽美”的书圣王羲之:

尝观钟鼎古文如精金美玉、齐庄冕弁,使人起敬起爱,真三代时风度也。衰世所谓草圣者,何哉?以放逸为奇,以变怪为妙,后世之俊杰,三代之罪人。王逸少独步一时,流芳千载,兰亭遗墨,秘藏昭陵,老师宿生,无敢拟议,虽则云然,有圣言在,众好必察,窃未所安如妇人焉。清神丽色,雅服妙妆,美则美矣,而非公庭之所当言,非君子之所好乐,施之于晋宋以来则善,施之于三王之上则悖。何者?无淳古质厚之体也,无庄敬中正之容也。书,心画也。使逸少之书盛行而不少衰,则人心风俗终不反朴,终不可以庶几三代。吁!可念哉。

这段评论,实在耸人听闻。他对钟鼎古文表达了钟爱之情,认为其“真三代时风度也”。但他以为,与三代相比,后世可谓“衰世”,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书法也出现了以放逸和变怪为美的新风貌。这与三代“齐庄冕弁”之美相较,可谓一落千丈。杨简尤其对王羲之书法感到不满,甚至认为后世书风之日下皆源于世人奉逸少之书为圭臬,原因是王书一味求美求变,以致破坏古法,丧失书法之正道,也正因其书法盛行,使“人心风俗”难以返璞归真。杨简之所以敢发如此高论而不顾曲高和寡之后果,正是因为他渴望唤起世人之本心,杜绝书法之流弊,可谓釜底抽薪之法。

在批判放情逸意书风的过程中,杨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合乎正道之美。清人全祖望曾言:“慈湖齐明严恪,非礼不动,生平未尝作一草字。”从杨简严谨中正、端庄秀丽的书风中可以看出,此言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