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书画同源之理

二、书画同源之理

潘天寿曾提出“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著名论断:

晋王羲之《笔势论》云:“每作一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是点画中,皆绘画也。唐张彦远《论画六法》云:“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是形似骨气中,皆书法也。吾故曰:“书中有画,画中有书。”[8]

图一一六 潘天寿,《七言联》.

这段书论可分为两部分理解:其一,引用王羲之《笔势论》对于点画形态的描述,阐释了“书中有画”。其二,引用张彦远《论画六法》对于骨法用笔的认识,论述了“画中有书”。

王羲之《笔势论》对于点画形态的描述,分别用“列阵之排云”“百钧之弩发”“危峰之坠石”“万岁之枯藤”这四种物象与“一画”“一戈”“一点”“一牵”四个点画进行比拟。潘天寿从中得出结论,认为“是点画中,皆绘画也”。此言道明了书法中蕴含的深刻画理,即“书中有画”。王羲之《笔势论》的核心是一个“势”字,那么何为“势”?潘天寿在画论中尝言:

中国绘画在画面的构图安排上、形象动态上、线条的组织运用上、用墨用色的配置变化上等等方面,均极注意气的承接连贯、势的动向转折,气要盛、势要旺,力求在画面上造成蓬勃灵动的生机和节奏韵味,以达到中国绘画特有的生动性。[9]

由此可知,“势”是一种“蓬勃灵动的生机和节奏韵味”,是一种“生动性”,它体现在“构图安排”“形象动态”“线条的组织运用”“用墨用色的配置变化”等诸多方面。有“势”则有画意,故潘天寿的书法在上述几个方面都力求奇正相生,营造“气盛、势旺”的气氛。他认为:“书家每以险绝为奇,画家亦以险绝为奇。”“险绝”“奇”本身就与“势”有关,所谓“书中有画”,不外乎此。

再就是“画中有书”,潘天寿对于中国画的学习,是极力推崇学习书法的。他曾言:

在“六法”中,“骨法用笔”是相当重要的一法。骨法归之于用笔,是用笔的结果,也就是骨的表现方法在于用笔。通过用笔,表现出对象的外形、结构,并刻画对象的精神状态。因此,有成就的画家,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修养。

潘天寿认为张彦远《论画六法》中“骨法用笔”是相当重要的一法。绘画对于书法的取用主要是在用笔上,用笔是骨的表现方法。他在另一则画论中也提到用笔的重要性:“画法与书法有共同之处,互相映带,取长补短。……画家工书法,是为借鉴书法的用笔、用线之法。”潘天寿绘画的线条雄强而不失洒脱,与其高超的书法造诣有莫大的关系。吴茀之曾评其书法:

潘先生的书法功力很深,先以钟太傅、颜鲁公、史孝山入手,后学魏晋碑,参以明黄道周、倪元璐和近代沈寐叟各家,形成自己豪迈朴茂的风格,几乎无施不可,其造诣甚或在画之上。[10]

沙孟海在一篇回忆潘天寿的文章里,对于潘天寿“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也有一番评价:

古往今来,用书法作画,用画法作书,书画合一,成就卓越的大家,如徐文长、八大山人、吴昌硕,寥寥可数。世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徐、朱、吴各家,包括潘先生的作品,除上述两句外,还可加一句:“书中有画,画中有书。”

综上所言,潘天寿“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他在书法上行走于碑帖融合之路,又深谙书画同源之理,对书画艺术的探索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图一一七)。

图一一七 潘天寿,《雁荡杂咏诗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