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宁波与日本的书法交流

第五节 明代宁波与日本的书法交流

明王朝建立以后,由于海疆不靖,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规定仅宁波一港对日本开放,并在宁波东门口设日本码头,使得宁波成为中日两国交通的唯一门户。

正德六年(1511),日僧了庵桂梧作为日本遣明使至宁波,任阿育王山广利寺首座,明武宗曾赐金襕袈裟。他与浙东学派的王守仁关系密切,归国前王守仁曾撰《送日本正使了庵和尚归国序》相送。日僧策彦周良博学多才,曾以遣明使的身份于嘉靖十八年(1539)和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两次入明“进贡贸易”,每次长达两年多。他来中国时均从宁波上岸,由水路北上至北京,归国时再由宁波返回。在明期间,他广交文人学者,丰坊就是其中之一,两人有交往频繁,一时传为佳话。策彦周良曾和僧人们在京都西郊天龙寺赋诗,遂成《西城联句》一册。他打听到丰坊的诗文为当世第一,托人介绍,邀丰坊为之作序,颇费周折,此作目前仍珍藏于日本。第二次入明,策彦周良亲自拜谒丰坊,并赠送给他三幅日本名家雪舟的绘画。十日后,丰坊为他作《谦斋记》一文,并在文中称赞策彦周良:“通儒佛二教,能诗善书。”

1549年,策彦周良途经杭州,再次拜访时在杭州的丰坊。此次会面,两人交谈甚久,策彦周良为丰坊讲授佛礼,丰坊盛情款待策彦周良一行,饮酒酬唱,甚为欢畅。此后,丰坊与策彦周良也多有往来。策彦周良还将丰坊的书法介绍到了日本,使其深得日本书坛喜爱。两人相交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通过酬唱,相互欣赏,结下了难忘的友谊。除丰坊外,丰坊的学生方仕与策彦周良也有较多的书画交流。

明末清初,不少有识之士因抗清失败,流亡日本,其中不乏擅书者。他们将清初中国书坛崇尚碑学的风气带到了日本,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学习魏碑的风潮。朱舜水是这一时期在日本传授书法最得力者之一。朱舜水(1600—1682),名之瑜,字鲁屿,余姚人。当清军铁骑长驱南下之际,朱舜水追随鲁王,为抗清斗争而奔波,还参与郑成功、张苍水的北伐战争。他曾先后7次东渡日本,终因反清复明无望,又不愿做清朝的顺民,流寓日本20余年,讲学以终。朱舜水因德行、学问得到日本学者的礼遇和敬重,被尊为“胜国宾师”。他在日本的大批学生,后来都成了研究中国文化的著名学者。

总而言之,宁波与日本的海上之路,为两国的书法交流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也对日本书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