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摩崖石刻
宁波地灵人杰,文化昌隆,四明山系从西南而来,向东北而出,穿越全境。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在宁波境内的山林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摩崖石刻。据不完全统计,宁波地区现存摩崖石刻总量近百处,它们是宁波碑刻重要的组成部分。
图五十五 元佚名书,《大元故越国夫人祠堂碑》(局部)
现存宁波地区的摩崖石刻年代最早的为宋代,元、明、清、近现代均有不同数量的遗存。宋元时期的摩崖石刻虽数量不多,但率真自然,无有拘束,具有不可估量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主要有以下几处。
慈溪达蓬山石刻 慈溪达蓬山传为秦代徐福东渡之处,山上有佛迹洞等名迹。此地有三处题刻,其中两处为宋代所刻。其一,题刻内容为“武林钱竽,锦屏陈帮彦,皆奉亲来瞻佛迹。隆兴二年二月廿四日”,高53厘米,宽50厘米,字径约8厘米,楷书。其二,题刻内容为“县宰唐仲温,携家来礼古佛足迹,访禅师遗址,扪箩穿石,小休洞口,东眺沧海,真胜游也,子士贤,孙祺孙侍行。淳熙九年清明前一日”,高48厘米,宽90厘米,字径约7厘米,同为楷书所书。
宁海石台山石刻 南宋庆元元年(1195)正月十四,宁海诗人胡融、刘允叔、王度、李揆、周仲卿一行五人登石台山游览,并在山上作联句长诗纪事。次年,胡融赴山上以隶书书写联句,并镌于石上,共506字。此石刻字字朴茂,古意盎然,历经800多年,依然清晰可识。
宁海桶盘山石刻 位于宁海县西店镇西的桶盘山上,内容为“嘉定壬申仲冬廿六日,成吉甫、陆子济览胜于此,睨海”。
海曙章水镇石刻群 海曙区章水镇鹿窠村边的溪涧旁散布着“三峡”“浴心”“醉泉”“潺湲洞”“过云”等题刻,周边竹林间的岩石上又有“诃佛”(图五十六)、“再来石”(图五十七)、“中锋”以及心经全文等9处石刻。该石刻群书风相近,题刻内容多属佛教偈语,临近始建于唐龙纪元年(889)、毁于明末的杖锡寺。其中,“再来石”题刻的左边有“开庆己未夏题”落款。“开庆”为宋理宗赵昀年号,以此推测该石刻群镌刻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
海曙杖锡村“四明山心”石刻 海曙区章水镇杖锡村地处四明山深处,村外的屏风岩为一长方形直立巨石,正面直镌隶书“四明山心”(图五十八)四字,古朴浑厚,气势磅礴。据专家考证,此为宋时镌刻。
图五十六 “诃佛”石刻
图五十七 “再来石”石刻
图五十八 “四明山心”石刻
东钱湖“补陀洞天”石刻 20世纪70年代整治东钱湖的景观时,无意中在霞屿岛上发掘出湮没数百年的南宋石窟“补陀洞天”。据记载,此石窟为南宋宰相史浩为供其母到此进香而开凿。除洞壁刻有镂空石龙和石佛外,洞口还留存有南宋时石刻隶书“补陀洞天”(图五十九)四字。
象山石屏山石刻 元至大三年(1310),浙东宣慰使哈喇罕赛游览象山县西店樟树村石屏山时,赋诗一首:“千岩壁立任苍苔,今日玉盘居士来。洗㔉云根堪宴坐,不教独秀在天台。”该诗后来被镌于摩崖之上,石刻高290厘米,宽358厘米。
镇海梵文摩崖石刻 宁波已知的摩崖石刻中,尤为独特的是1984年在镇海招宝山的峭壁上发现的印度梵文。据专家考证,释文为佛教密宗“六字真言”,即“唵嘛呢叭咪吽”(图六十),约刻于元代。
综上可知,宁波境内摩崖石刻分布广泛、内容丰富、书艺精湛,是研究宁波书法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也是不可多得的物质文化遗产。
图六十 元代梵文石刻
图五十九 “补陀洞天”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