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姆渡刻符

一、河姆渡刻符

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宁波区域内就有河姆渡人的聚居活动。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浙东宁绍平原,余姚市丈亭区罗江乡河姆渡村,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期考古发掘,这里出土了一些彩陶。这些陶器上有平行线、锯齿、波形线、贝齿、圆圈、禾叶等形状的刻划符号(图二)。这些刻划符号曾引起热烈讨论,有学者甚至认为它们是甲骨文的前身,中国原始文字的雏形。

图二 河姆渡陶器残片上的刻划符号,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刻划符号,是指在中国境内出土的以各种方式刻划在陶器上的符号。从历时上看,各种刻划符号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已出现,此后经历几个不同阶段,一直兴盛至甲骨文时代。从共时上看,刻划符号的分布区域由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逐渐向四周扩散,呈现向外辐射的趋势。这些符号究竟是不是中国文字的源头,学术界至今仍没有准确答案。文字是人类语言的符号载体,它实际上是多元化的,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文明的模式。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同时存在着众多发展水平相近的文明,它们犹如天上群星。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将该时期的中国文明状态传神地描述为“满天星斗”模式。文字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多个源头汇合的结果,这些刻划符号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源头。我们虽不宜断言甲骨文是由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刻划符号直接发展而来,也不宜说甲骨文中这些相似的符号是取自这一地区,却至少能够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即这类符号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并且可能随着文化的传播而被广泛接受,进而成为甲骨文重要的源头之一。倘若承认这一点,宁波书法史无疑应从此写起。

从文字意义上,河姆渡刻划符号是否与中国文字的起源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尚存在争议,然而从艺术意义上,这些刻划符号与中国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毋庸置疑的。从出土的文物看,其上的刻划符号(图三)已经孕育出书法艺术的某些美感,如线条美、抽象美、平衡美、流动美……它们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划与刻、划与写之间,多则四五画,少则一画。先民们总能运用极其简练的线条,赋予其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和想象力。这无疑具有一种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审美与意识,体现了先民们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

图三 河姆渡陶器残片及其上的刻划符号,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