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姜宸英
姜宸英(1628—1669),字西溟,号苇间、湛园,浙江慈溪(今宁波慈溪市)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中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姜宸英充顺天乡试副考官,因主考官舞弊,被牵连入狱,次年卒于狱中。他自幼习书,临池不辍,曾在《湛园书论》中云:
古人仿书有临有摹。临可自出新意,故其流传与自运无别。摹必重规叠矩,虽得形似,已落旧本一层矣。然临者或至流荡杂出,摹者斤斤守法,尚有典型。余于书非敢自谓成家,盖即摹以为学也。传与不传,殊非意中所计。
由此可见,姜氏对“临”和“摹”的区别有着深刻的理解。姜宸英先以米、董为宗,后上溯晋唐,尤以行草见长,与汪士铉、何焯、陈奕禧并称“清初四大家”。此外,姜氏于经史子集无不精研,名重一时,中进士前即以布衣荐修明史,与朱彝尊、严绳孙并称“江南三布衣”。
姜宸英的时代虽距今只有三四百年,然其书迹传世不夥。由慈溪庄桥胡钦三汇集姜氏书法十种辑录而成的《老易斋法书》,刻于道光十四年(1834),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辑录姜氏书法较多的集帖,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姜宸英的书法风貌。
《老易斋法书》原石30方,今存29方(缺《五台山歌送方明府》前半部分1方),现藏于天一阁博物院。此帖高30厘米,宽13厘米,分为四卷,每卷封面均署有“老易斋法书慈东胡氏藏石方恭题签”,钤“钦”“三”两印,卷首均署“老易斋法书”,下钤“慈东胡氏六行轩藏”一印,钩摹入微,刻拓精良,一字未损,保存完好,堪称珍品。
卷一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姜宸英自书《都中酬送》(图八十四),其二是姜宸英所临《二王杂帖》(图八十五)数种。前者为七言律诗,凡十一首,款曰:“都中诗体仅得酬送耳,为缙书侄书此,行自笑也。”无书写时间,附有王曰升题跋。后者卷中与卷末各有一则姜宸英用小楷所书的跋语。卷中跋曰:
唐贾曾《送张说赴朔方序》云:“有诏具寮。爰开祖宴,且申后命,宠以蕃锡。”米云伪书。此必唐人浑入者也。然气格绝不类唐。
卷末跋曰:
元章谓伪,而长睿曰不然。书法略似章,与王诸帖不见轩轾。然占辞秀润,较之晋贤,齿颊风味尚隔一层。十月初二,湛园偶临。
通读两跋的内容,不难发现姜宸英并不迷信古人的看法,而是带着自己的思考对王书法帖的真伪作出甄别,从中也可知他深厚的学养。
卷二为行书两种。其一是用小字行书书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图八十六)和一首七言古诗,点画精妙,结体修长,清秀妍美。后有清人胡绍曾题跋:
苇间太史自书所作五七言古诗,装成二卷,为吾友徐君菁士所藏。留余案头几一年,暇辄展阀一过,想见当日振笔疾书,正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先生书法久为士林推重,而真迹颇不易得,故绝少碑版行世。余拟搜集十数种并此卷同抚上石,与海内同好古之士共相欣赏。会余将有苕上之行,不暇为此,因先书数语于卷尾,以归徐君。借钩之约,姑以俟诸异日。嘉庆丙子九秋同邑后学胡绍曾跋。
图八十四 姜宸英,《都中酬送》(局部),天一阁博物院藏
图八十五 姜宸英,《二王杂帖》(局部),天一阁博物院藏
图八十六 姜宸英,《饮汤编修同用退之赠张秘书韵》(局部),天一阁博物院藏
其二为姜书中少有的大字行书作品《西兴登舟次日渡曹娥江纪行》(图八十七),每行2至4字,用笔飞动,结体开张,有米书《学书帖》之遗韵。
卷三辑有姜氏三篇文稿和数通信札。其中,三篇文稿均为小楷所书,于工整中略带行意,如《书万言撰谢天愚先生诗稿序》(图八十八),字字娟秀,精美绝伦。
卷四为《皇清储赠故太学生殿侯谢君墓志铭》(图八十九),前后分别用楷、行两种书体书写。
书论家对姜氏书法多持赞赏态度,如清代书论家吴德旋在《初月楼论书随笔》中曰:“本朝书家,姜湛园最为娟秀。”的确,清新娟秀是姜书最为突出的风格特征。观姜宸英的书法,无论行书还是楷书,大字还是小字,都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视觉感受,仿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秀气扑面而来。
能够将从容潇洒的“二王书风”和“大开大合”的“米氏书风”不留痕迹地熔于一炉,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特征,行草既得董其昌之简静平和,又具米南宫之跌宕奇崛,更兼“二王”之风流潇散,姜氏可称得上是宁波书坛又一全能型书家。清代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清初,康熙帝酷爱董其昌书,海内真迹搜访殆尽。董氏书风在明末已誉满江南,再经康熙帝的赏识,声名更盛,文人士子莫不以董书为圭臬。姜宸英的书法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逐步发展的,显然他的书风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遗憾的是,帖学至明清气数将尽,即使如姜宸英这样的卓异之才,也难以挽狂澜于既倒。
图八十七 姜宸英,《西兴登舟次日渡曹娥江纪行》(局部),天一阁博物院藏
图八十八 姜宸英,《书万言撰谢天愚先生诗稿序》,天一阁博物院藏
图八十九 姜宸英,《皇清储赠故太学生殿侯谢君墓志铭》(局部),天一阁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