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字青铜矛

二、“王”字青铜矛

公元前2000年,宁波地区进入青铜时代。随着与中原地区的战争和交往日益增多,宁波地区的青铜铸造技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统治者们开始铸熔鼎彝,为自己歌功颂德、记载业绩,以此达到显示权威的目的。他们竭尽所能在青铜器上留下的文字,就是钟鼎文(图四)。值得注意的是,钟鼎文并不是继甲骨文产生之后,由甲骨文过渡并取代甲骨文的一种文字,而是文字在不同载体上,因工具、材质、制作方法的不同,自然呈现的不同效果(视觉表现为方折、圆转等)。相较于甲骨文,钟鼎文逐渐摆脱刀凿痕迹而增强了书写意味,具有圆转细腻、古朴厚重的美感。

图四 《虢季子白盘》(局部)

先秦时期,宁波地区由于地处长江下游,不仅气候潮湿、林莽丛生,而且河湖港汊星罗棋布。在中原地区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驷马战车,在此地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因此,于越族重点发展擅长步战的长柄格斗青铜兵器,其中矛是最主要的品种。或由于礼崩乐坏之影响,宁波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中鲜有礼器,而是以兵器类与农具类为主。最具代表性的便是1976年在鄞州区云龙镇甲村石秃山出土的春秋前期的青铜群,包括一件钺、一柄剑和两支矛。其中一支青铜矛通长20.2厘米,叶宽2.8厘米,锋长11.6厘米,前锋锐厚,刃两侧锋利,狭长条刃近本的部位稍稍扩大成锐角形,矛的上部铸有一阳文“王”字(图五)。此字结体疏朗有致、舒展流丽,线条由方趋圆、圆润饱满,宛如铁线盘曲而毫无纤巧柔靡之象。无独有偶,1981年在慈溪县(今宁波慈溪市)横河公社梅航渡桥水库也发现了一件类似的“王”字青铜矛。这两件青铜矛上的“王”字是迄今宁波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图五 铸有阳文“王”字的青铜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