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宁波书法概述
北宋建立政权后,迅速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为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太平兴国三年(978)五月,吴越国王钱俶纳土十三州称臣,宁波正式归入中央版图。南宋建立后,定都临安,宁波作为京畿之地为统治者所重视。至绍熙五年(1194),朝廷下诏将明州升格为府,改名庆元。自此,宁波作为东南要镇的地位完全确立。随着宁波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明州港的对外贸易盛况空前,不仅与高丽、日本贸易往来频繁,与东南亚和波斯湾沿岸的贸易也大大增加,一跃成为与广州、泉州齐名的东南三大贸易港之一。
军人出身的宋太祖虽然在大臣的建议下,汲取唐朝灭亡的“教训”,长期推行“右文”政策,为宁波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持续的战乱和外夷的虎视眈眈,宋朝在建立政权后的百余年内,书法都没有步入正轨。毕竟书法的繁荣不是一朝一夕的,况且与唐太宗相比,宋太祖对书法的热情远远不及。唐人去魏晋未远,留存的名迹尚多,而宋朝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浩劫,名迹大多散佚,对经典的传承难以为继,以至于严重阻碍了书法的发展。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感叹:“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在这种先天不足的文化氛围中,宋代书法无法延续唐代书法的恢宏,只能在“尚法”的高峰外另辟蹊径,将晋人的艺术成就与唐人的法度经验结合起来,创造出有别于前人的书法新风尚。北宋“尚意”书风的开创得力于苏轼、黄庭坚和米芾三人,他们与蔡襄一起,并称为“宋四家”。他们都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不像唐人那样将“法度”放在第一位,而是将其置于情志意趣之后,重视自己的面目,以其丰富的文学艺术修养去创造书法的意态,使书法的审美内涵更丰富,更有韵味。这既是对传统法度在时代表现形式上的反拨,也是将古法于内在精神上做更为广阔的延伸。苏东坡曾言:“我书意造本无法。”这股书法新风尚不久就席卷全国,影响了宁波书法的发展。或许是因为苏、黄、米三家的光芒太过耀眼,北宋的宁波书坛较为沉闷,最有影响力的是诗人林逋。
南宋偏安半壁江山,书道衰微,宁波书坛却出现了罕见的繁荣,名家辈出,掀起了宁波书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与北宋的沉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四明地区大家族繁多,宁波也成为南宋的书学重地,并诞生了一批以家族群体身份出现的书家,如张氏、楼氏、史氏、王氏等。士流出身的书家群体是南宋宁波书坛的主力军,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张氏家族。
至元十三年(1276),随着南宋政权的灭亡,元军很快占领了庆元地区,元政府在宁波设置庆元路总管府来管理地方事务。元治时期,由于政局稳定,宁波的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农业、手工业、渔业、商业在南宋良好的基础上,呈现持续发展的景象。元代的文化事业和宋代相比较为逊色,但还是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元代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求,对书法也颇为重视。赵孟是元代书坛盟主,他追求晋人的洒脱和逸趣,书风清新脱俗,高雅出尘,对元代书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赵孟
之前,北方书法家大多学习颜真卿、苏轼和米芾诸家。由于赵孟
才华横溢、地位显赫,在他的振臂高呼下,元代书法呈现“复古”的趋势,这是书法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元代,宁波书坛一落千丈,日益被边缘化,但依靠南宋以来的文化底蕴,产生了袁桷、袁裒、应在等著名书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元是宁波佛教最为繁盛的时期。同时,随着明州港成为东南地区对外开放的主要港口,宁波佛教的对外交流日趋加强。此时,禅林书家异军突起,如德光、如净、智愚、无准师范、痴绝道冲、一山一宁等。这是宁波书法史上并不为人注意的一页。
此外,宋元时期留下了数量众多的碑碣墓志,无论是佛寺道观碑、儒学书院碑、祠堂庙宇碑还是墓志碑,都不乏刻制精良、书法精妙的碑刻精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