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书风笼罩的原因
自东晋以来,“二王”书风对整个中国书法史的影响经久不衰,即使到了书法艺术渐趋多元化的今天,其依然被世人奉为圭臬。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其一,诸体齐备,系统庞大。与羲、献父子处在同一书体变革期的其他书家,虽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几乎都只专长于一体,如张芝擅草书,钟繇擅楷书,而“二王”书法系统的包容量极为庞大。熟悉书法史的人都知道,历代书家取法“二王”的最多,如孙过庭、米芾、赵孟、董其昌云云,他们代代相袭,由此衍生了许多新的风格。故而,我们所说的“二王”,其初始的含义是羲、献父子的合称,但在历史的嬗变过程中,其概念被不断扩展、充实,逐渐成为后世追随羲、献风格的审美体系。这个体系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书法史。
其二,技法完备,富于变化。“二王”创造的“新书风”,与前人相比技法更为丰富与完备,无论点画、结体还是章法,无不精妙绝伦、张弛自如,这就自然成为历代书家取之不竭的共同资源,并被尊为“后世之楷模,学书之准绳”。观照书法史,我们不难发现,每当书道中落、时风衰靡之时,有识之士便会祭起复兴大旗,到“二王”处谋生计,由此开创一个新的书坛格局。
其三,中和之美,合乎儒家。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历代统治者多以儒家思想教化臣民。项穆云:“岂有舍仲尼而可以言正道,异逸少而可以为法书者哉?”[6]刘熙载云:“右军书不言四时,而四时之气亦备,所谓中和诚可经也。”[7]身为东晋贵族的羲、献父子,既完美地体现魏晋风度,又合乎儒家所要求的“文质彬彬”的审美理想,从而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如唐太宗认为艺术必须“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故视王羲之书法为“尽善尽美”,并不遗余力地为其“摇旗呐喊”。此后历代帝王无不以“二王”为书法的最高审美理想,与此相悖的书法风格则难以得到统治者的赞赏。
综上所述,可见“二王”书风凌驾诸家之上,影响力如此广远,势出必然。随着“晋室南迁”,这种书风在宁波长时期独占,不仅构成这一时期宁波书法史的主线,并且对宁波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