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梅调鼎
2025年09月26日
八、梅调鼎
梅调鼎(1839—1906),字修予,又字友竹、友生,号赧翁,慈溪县城(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先世由镇海迁居慈溪。精经学,能诗画,尤擅书法,其人品、书品皆为人所重。早年宗“二王”,旁涉诸家。中年起掺入欧阳询、李北海笔法,变圆为方,笔力挺拔。晚年笔势转为沉雄剽悍。经数十年广采博纳,终成一家,风格独具(图一〇〇)。梅氏楷、行尤负盛名,超逸流美,诣臻神妙,有儒雅名士风度,开浙东一代书风。翁同龢称其书法“三百年来所无”。日本书法界甚至将其誉为“清代王羲之”。有《梅赧翁手书山谷梅花诗真迹》等作品传世。
图九十九 张家骧,《手札》
图一〇〇 梅调鼎,《七言联》,慈溪博物馆藏
清代前期,由于皇帝的喜爱和推崇,董、赵书风大行其道。这种情况在清朝后期开始发生变化,宁波帖派书法步入百花齐放的鼎盛期。一方面,董、赵书的极度流行招致书坛有识之士的普遍不满,他们通过个人的探索和实践,使帖派书法的技法和审美取向获得了突破和拓展,如刁戴高的严谨平和、王曰升的生动多姿、毛玉佩的古朴浑厚、陈劢的淳古宁静、严信厚的圆润潇洒、张家骧的典雅流畅、楼忠的劲健苍茫、梅调鼎的超逸流美云云。另一方面,清朝后期的新一代书家眼界逐渐开阔,见识逐渐提高,从只学董、赵书转向取法董、赵以外的书家,特别是唐宋诸家的风格,扩大了取法范围。这种书风的转变,在清代后期宁波书家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但这些书家并未跳出帖派书法的藩篱,与其他地区碑派书法大行其道形成了鲜明对比。晚清以后,碑学运动的浪潮才真正奔涌而来,宁波的帖派书法逐渐流于单调和僵化,无法与日益蓬勃的碑派书法比肩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