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学者的贡献

四、宁波学者的贡献

清代晚期,碑学鼎盛。趁着金石考据之风,宁波学者开始关注这些刻划在古砖上的文字。人们发现,这些古砖文古朴典雅,不求工整,充满稚趣,反映了汉代民间书法的真实状态,是研究这一时期宁波书法又一新的视角。

最早留心宁波古砖文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是清人冯登府和吕佺孙。二人皆有著作问世,冯氏著有《浙江砖录》,吕氏著有《百砖考》。其中,阮元高度评价《百砖考》,并亲作《毗陵吕氏古砖文字拓本跋》赐之。晚清书画家何绍基、赵之谦得见此册后,更称其为海内收藏古砖第一人。

1924年,随着东渡门的拆除,原本砌在城墙内的古墓砖显现于世。1927年,宁波市政府成立,开始大规模拆除城墙,一时间古墓砖满地皆是。藏书家冯贞群曾记此事:“鄞城此来发见汉晋古砖数十百方,多为识者珍藏,续出者方兴未艾。”更有甚者,每日朝夕背负麻袋在颓垣废墟间寻觅古砖。张琴(1875—1939),鄞县黄古林人,清贡生。城墙拆除后,他认为必有史迹可寻,于是经常到南门至灵桥门一带寻找。果不其然,他陆续发现了几块带有砖文的东汉古砖。他每得一砖,必详尽记录古砖大小、厚度、颜色、文字、纹饰、断残情况、所获地点等信息,并加以翔实考证,制作拓片,配以题跋。后张琴将自己所藏古砖文编撰成《留斋藏砖题跋(上下编)》,共计五册,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不仅为宁波考古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同时激发宁波的文人雅士不断加入寻找古砖文的行列。其中比较有名的是葛旸、冯贞群、朱赞卿、马廉、林中鹤、冯昭适、赵天贻、陆衍基云云,他们苦苦搜寻,传拓考证,常常挑灯而作,为保存与弘扬宁波历史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图十 千晋斋外景

岁月流逝,曾经夜以继日拾砖、拓砖、考砖的乡贤雅士早已逝去。如今,当我们走进天一阁博物院,院内有一排被称为“千晋斋”(图十)的不起眼的老房子,房内陈列着一块块前人收集的珍贵古砖。它们无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向人们诉说着这段曾经辉煌的过去。

【注释】

[1]钱穆,《秦汉史》,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69页。

[2]詹鄞鑫,《汉字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4页。

[3]田旭中,《汉字草写: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关于草书问题的再认识》,《中国书法》,2006年第6期,第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