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士奇

二、高士奇

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号江村、竹窗、瓶庐,余姚人。年轻时移居北京,就学于国子监,曾参加乡试,以监生充书写序班,后得到满族大臣明珠的推荐,供奉内廷。

高士奇因其书法工整秀丽,气格近似董其昌,深受康熙宠信。康熙十六年(1677),高氏被召入南书房,书写谕旨,讲求学业,并被授予官职,官至詹事府少詹事。高士奇性情乖巧机敏,凡事先揣测康熙的想法,并投其所好,故而总能符合圣意,备受信任。

大概是年轻时家庭贫困的缘故,高士奇贪吝钱财,借着在南书房接近皇帝的契机,与左都御史王鸿绪等结党营私,卖官鬻爵,受贿成千累万。据记载,当时内外大小官员,没有不知道高士奇姓名的,其权势烜赫一时。发达后的高士奇不仅在家乡广置良田,大兴土木,又在杭州、北京等地购置大量房屋和地产,还与王鸿绪等合伙开设商号经营买卖,资本不下百万。康熙二十八年(1689),高士奇被左都御史郭琇疏劾与王鸿绪等表里为奸,招摇撞骗,其罪可诛。副都御史许三礼又劾高氏与原刑部尚书徐乾学贪赃枉法之罪。但由于康熙的宠爱维护,高氏并未被问罪,只被命令致仕回籍。康熙三十三年(1694)又被召回京,复值南书房,不其幸欤。

图九十 高士奇,《跋〈绛帖〉》

高士奇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清初的收藏大家,以三位字号中都有一个“村”字的收藏家最为著名:梁清标,字棠村;安岐,号麓村;高士奇,号江村。三人并称“三家村”。梁棠村和安麓村以藏品宏富精绝著称,高江村则以鉴赏水平高超而闻名。《平湖县志·高士奇传》中称:“凡法书、名绘、彝鼎、琬琰,经拂拭者,声价十倍。”可见,高士奇在文学、史学、政典、鉴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这也为其书法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养分”。从高氏传世书迹来看,他的书法以小楷和行书见长,如《跋〈绛帖〉》(图九十)和《跋张萱〈捣练图〉》(图九十一),以董、赵为楷模,点画工整娴熟,圆洁温润,结体方正严整,秀媚疏朗,与皇帝的审美若合一契。高书从董其昌入手,虽圆润流畅有余,遗憾的是并未建立个人的艺术风格。这或许与其书法大多受到书写职责和官方实用要求制约有关,乃至终生都难以脱去馆阁习气。就此而言,甚为可惜。

图九十一 高士奇,《跋张萱〈捣练图〉》,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