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章:龙之弘扬
领头军团创先优
2005年以来,青秀区加大了挖掘保护民族民俗优秀文化遗产的工作力度,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芭蕉香火龙、壮族斗竹马、军山庙会的保护经费列入城区年度财政经费预算。
在实际工作中,城区各部门通力协作。区委宣传部为壮族芭蕉香火龙专门制作了宣传画册及宣传片;旅游局为推介宣传壮族芭蕉香火龙组织了相关的乡村游活动;经贸部门为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做了招商引资工作;教育局为壮族芭蕉香火龙进校园作了精心的安排等。
大家一心一意为弘扬壮族优秀民俗传统文化,打造“中国壮族芭蕉香火龙之乡”文化品牌而出力。
培育产业带全盘
青秀区壮族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特别是壮族芭蕉香火龙文化已有相当名气,利用这个品牌进一步弘扬和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城区党委、政府十分注重这方面的工作,悉心培育与芭蕉香火龙相关的产业,发展相关民族民俗传统文艺项目。在重视开发芭蕉香火龙节的同时,还对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义化遗产的麒麟舞、斗竹马等民间民俗活动进行开发利用。
一是加快乡村生态田园建设。为了支持农民乡村生态项目,近年来在农历四月八举办了甜瓜节等活动,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壮族芭蕉香火龙”作为开场节目,将这个活动推向了高潮。据统计,今年甜瓜节期间来自区内外的参加者多达2万多人,开幕当天,还与外地企业签订了3个农业项目合作意向书。
二是打造现代农业生态园。2009年市委、市政府将中国东盟(南宁)现代农业园落户青秀区长塘镇。青秀区以中国东盟(南宁)现代农业园为龙头,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绿色、生态、高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并整合开发乡村旅游,从而将青秀区打造成“宜居都市休闲乡村”的都市休闲旅游品牌。
此外,还对芭蕉香火龙民俗文化的仪式、禁忌、传说记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整理,对芭蕉香龙头、龙身、龙尾、龙衣竹编、草编、芒编等相关民间制作工艺产品的产业化开发进行了初步评估。
宣传推介扬美名
在创建“中国壮族芭蕉香火龙之乡”的活动中,加强了对内对外两个方面的宣传推介力度。对内宣传方面:广泛宣传创建“中国壮族芭蕉香火龙之乡”文化品牌的重要大意义,将其纳入整个城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各级相关的会议上进行宣传,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变为全城区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对外宣传方面:凭借各大活动的宣传声势,弘扬“芭蕉香火龙”的深远意义,并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主流媒体进行跨地域无时限的传播。《南宁日报》、广西电视台等媒体对获得“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舞龙大赛”金奖的“芭蕉香火龙”队进行深度采访报道;央视七频道《乡土》栏目深入长塘镇楞仲村进行专访和播放;南宁民间故事精选《说古邕州》收录了流行于青秀区长塘镇一带“芭蕉龙的传说”。
传播表演呈活力
青秀区辖属镇村有数百支各有特色的芭蕉龙表演队和与龙文化相关的表演队,参与民众演员成千上万,可以说是盛世龙传,蔚为大观。如参加地方丰收节巡游活动,参加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演出,参加青秀区和谐文艺大展演等,还经常受到外国朋友的喜爱和参与。展演的内容设计,是以壮族芭蕉香火龙为主并与之配套的壮乡民俗文艺活动。如与“芭蕉香火龙”结合的壮族八音民间吹打乐;竹马阵表演、麒麟舞表演;壮乡传统的山歌表演、抢花炮表演;农家田园堆红薯窑、混合堆稻草垛、犁田犁地表演等等。在表演形式上,或是村屯传统节庆活动民俗活动,或是配合乡村游乐现场即演,或是与周边村镇县区进行交流,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掌握。
打造这样一个展演基地,壮族民俗风情就有了一个广阔的表演平台。民族民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