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整土地
正如一位伟人的断言:“激烈得快,平复也快”。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急刹车”下,北海开发热急骤冷了下来,而且这一冷就是三个年头了。
“八五”期间北海土地开发成绩骄人,但也出现了一系列重大问题,而且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今日的北海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土地困惑”之中,也成了障碍北海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过分依赖市场的调节忽视了政府行政手段的干预作用,批租了大量未经“熟化”的土地,造成土地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市场不规范,土地开发利用率不高,用地结构不合理,战线过长,摊子过大,建设零星分散等系列土地开发中留下的“后遗症”。具体地说,自1992年到1994年底,北海已批租土地总面积达67.75平方公里,占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的80%,大大超过了城市土地出让比例的上限。而且到1995年底,真正已经投资开发的土地不足出让土地总量的1/5。
土地的过量批租,一方面导致政府手中土地存量匮乏,面对新来的投资者及其它方面的所需用地,政府只有被动地玩“空手道”了;另一方面,既造成了大量土地闲置、荒废,没有得到及时开发利用,又使众多投资者把数十亿的资金积压在土地上,变成了“死钱”,不利于开发商的进一步发展。
北海某房地产公司的老总说:当初他带着一帮人和数百万元资金赶潮而来北海,由于经验不足,就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现在他们手中留有的100多亩土地和一些房产曾经过了多少次转手炒卖,结果真正的“炒家”赚了钱飞了,留给他们的是一个沉重的包袱。现在,卖出去无人要,种一些庄稼又不会,养奶牛那片杂草根本不适合奶牛的胃口,重新开发启动无能为力,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据有关方面统计提示:北海的房产形势喜忧参半。一方面北海已建成了大批商品房、商住楼、写字楼等;另一方面还有1/3的房产在建设或停建之中,另有1/3的房产半途而废困死在土地上了。退也难,进也难,是当前北海大多房地产商的普遍心态。
土地过量批租、开发利用不够,引起严重的“丢荒弃耕”,也催人警醒。据北海农业部门调查,北海市耕地面积为119.7万亩,其中丢荒面积达31574亩,占2.64%。其中银海区、海城区、铁山港区和合浦县开发区分别丢荒26273亩、3081亩、2220多亩。据银海区反映,因开发建设、修路等影响农业生产导致农作物损失的,面积就有8195亩。北海市半丢荒已丢荒面积之大是惊人的,据初步估算,年直接经济损失达4000万以上。搞开发土地被征,或圈而不征,征而不用,使北海市郊一些农民无地耕种成了无业农民。有的农民分得了一点春苗费、安置费后,务农意识淡薄,有的把钱全部花在修自己的“安乐窝”,有的“坐吃山空”,养成好逸恶劳不良习惯,社会不安定因素也由此而生。因此,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及广大农民也强烈要求回到土地上,复耕土地。
北海市委、市政府经长期深入调查研究后,在认认真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报请自治区批准,今年4月16日出台了《北海市人民政府关于盘整土地及促进房地产发展的办法》,进行土地盘整。主要目的旨在:盘活困死在土地上的大量资金,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活跃,促进土地市场规范化,为北海在新一轮经济发展高潮来临之前减轻压力,卸下包袱,排除障碍,确保北海经济建设稳步、健康、快速发展。简言之土地盘整的根本目的在于盘活土地,盘活北海。
杨基常书记说:北海有今天,归功于把土地推向市场的道路,但由于经验不足在土地批租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既难以实现我们确定的发展道路,又难以使土地得到最终开发,也就是说,土地问题困扰了下一步的城市建设和深化改革。鉴于此,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土地盘整政策,这也是我们深化改革,练好内功,为下一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基础的具体措施。市委、市政府对土地盘整寄予厚望。
土地盘整工作开展以来,不仅得到上级领导的赞赏和认可,引起了深圳、广州、海南、三亚等兄弟省市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与土地盘整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大多数开发商的理解、支持、配合。
6月1日,废止了蓝线图用地单位共139家,总面积达7.79平方公里。7月2日,31家用地单位的32幅规划红线图有了处理结果。下步盘整对象是占批租面积3/4的大大小小的10个开发区。总的来说,社会各界反响是正常的,还没有出现大的抵触情绪和行动。
截至记者发稿时止,多方面的信息反馈表明土地盘整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房地产交易明显上升,到8月31日止,房地产交易中心已受理房地产交易543宗,市政府通过土地盘整已收回了1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为下一步的招商引资和开发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