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烟”四起,谁之过
南中国海有个北部湾,北部湾畔有座北海城,北海城北有个历史悠久的出海港—外沙内港,本是“佳偶天成,天造地合”的“绝作”。内港全长3535米,总面积53.7万平方米,内枕北海城,外倚方园16万平方米的外沙。这里早在1876年就曾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改革开放以来,日渐成为北海的重要港口以及大西南的出海口。诚然,最初成造此港的“上苍”及建港的“设计者”有其始料不及的“短见”存在,人们也因此可以找出一些譬如天长日久、海水潮积、淤泥增多、水体交换能力减弱、内港“肚量”太小等造成内港污染的客观之因及之源。但据记者随有关部门全面深入调查了解,造成内港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其“庐山真面目”:
千船云集,祸兮,福兮
随着北海经济的繁荣,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前来经商、营运、捕渔的船只越来越多,并最终形成今日“船多成灾”的局面,内港一大污染源由此而引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海内港渔船多达2000余艘,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有8000之多,加上交通部门各类船舶300多艘,以及广东、海南、港澳等地进港加油、避风的船只,内港正常情兄下纳船达2500多艘。遇有大风,进港避风船多达4000多艘,远远超出内港合理的1600艘的负载量。而这些船只中几乎全部机动渔船及部分商船未安装油水分离装置,同时内港也未跟上含油污水回收处理站。进入港内的大部分机动船舶的压仓水、机仓水、洗仓水每天都以万吨量直接排入港内,造成污染。而大多渔民和业船人员常年累月“吃、喝、拉、撒”在港内进行,这种生活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污染源之一。
黑流滚滚,源头何处来
工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也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无疑北海的发展不能没有工业,而且也该成为北海经济的“重头戏”。但是,工业的发展如果不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着想,如果不对企业在建厂布局、配套治污保护环境的设施等方面加强严格管理,那么它反过来会制约自身的发展,而且还会产生危及社会的负效应,严重者有可能深受其害。北海,过往由于某些方面的失策,现有部分工业企业与其最初建厂的宗旨背道而驰了。工业、生活污水污染已成为目前内港污染的重大来源之。
据统计,内港现有废水排污口11个,包括工业废水直排口、生活污水排污口和城市混合排污口三种。海角路、海堤街各路段的大多工厂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内港。城市混合排污口还汇集了市区部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流入港内。加之部分工厂排污量严重超标,加剧了对内港的污染。据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管区、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北海市环保局等单位曾对内港范围内的排污量作过的全面调查统计,外沙桥排污口排污量为215万吨,地角桥排污口排污量为124万吨,海城水产开发公司排污口排污量为112万吨。此外,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也愈来愈增多。

云集渔港(麦大刚 摄)
“垃圾填港”谁家最缺德
如果说“精卫填海”是千古传颂的佳话,那么“垃圾填港”应当遭万人唾骂。遗憾的是,北海内港周围偏偏有不少人“如法炮制”在人为制造内港污染。
据了解,现存留内港的固体废弃污染物大多是离岸较近的外沙、地角、海边街的街道居民、停泊内港的渔船渔民以及沿岸的工厂、企业,还有专供食海鲜占据外沙大片沙洲的100多家大排档,他们为图方便,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生产垃圾倒进港内。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有目击者反映,他们中还有被人们喻为“马路天使”的清洁工人也“以身示范”,“以垃圾问海‘纳百川而不拒细流’的风度”,顺手把街面清扫的垃圾倾入港内。就在记者调查过程中,我们看到这样一幕,一位打扮入时的“贵夫人”不知是表里不一,还是同情环卫工人的辛劳,当她手提两袋垃圾徐徐经过街边一个专设垃圾桶时竟视而不见,公然把垃圾袋撒手远远地扔进大海中。漫步海边,看到渐被垃圾填塞的内港,闻到一股股因垃圾腐烂发臭的怪味,记者的心情像是打翻了“五味瓶”,难道这些不讲社会公德的人也是内港的污染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