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土地
古南方“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处北部湾畔,占地面积3337平方公里,背通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享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这就是北海,一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
任凭风吹雨打,饱经沧桑。这片土地有过不平凡的经历。1984年,北海被列为全国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只是平平淡淡过了几年。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如一声春雷,北海人意识到北海不能再错过良机了。经过深深反思的阵痛后,北海当时的最高决策者们伫立在这片不再甘愿寂寞的土地上,找到了北海自身的感觉——大胆酝酿推出了拉动北海冲刺的战略决策:出让土地成片开发,以“低门槛”来“引凤筑巢”。实践证明,北海率先把土地推向市场,在短短的时间内吸引了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迅猛完成了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原始资金积累,构建了一个初步现代化港口城市的框架是一大创举。有如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几乎一夜之间北海成了海内外开拓者的“淘金地”。北海火爆起来了,更火爆的是因土地开发而拉动的房地产炒卖热,一时间把“北海热”推向了巅峰。
与此同时,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北海市集中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取得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1992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重点进行铁路、港口、机场、城市道路及供电、供水、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四通八达,钦北铁路已建成通车,港口吞吐能力进一步增强,已建成万吨级以上的码头泊位4个,5000吨以下中、小泊位16个,机场扩建进展顺利,已基本建成“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全市实现了城乡电话程控化(超10万门),同时开通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已达240信道和20万户),邮电通讯名列全国地市级城市百强第10位;14条50~120米宽,总长169公里的城市主干道网已基本建成通车。市区至铁山港一级公路全线贯通,构筑了宏大的城市新框架;供电现有110千伏输变电线路一条,220千伏输电线路二条,并建有一座自备调峰火力发电厂;市区日供水能力27万立方米,供电、供水能够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的需要。1992年,北海市被评为全国40个投资硬环境优秀城市之一。北海市城市也不断发展壮大,199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北海市区行政区划从原来的275平方公里扩大到957平方公里。
凭借土地开发,北海迅猛抢占了“超常规”发展的制高点,一座新兴的城市在北部湾诞生了。“仅两年的时间,北海走过了深圳特区起初五年所走的历程,北海的城市建设创造了中国城市建设历史上的奇迹。”《光明日报》记者采访北海后的简短评语把北海凭土地开发带来的辉煌作了最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