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创新,教育成果桃李芬芳
北中的发展是实实在在的,同样,其成功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常规管理及其带来的辉煌实绩。北中人是求实的,也是敢于创新的。他们还将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培养什么人”这个问题上,北中同样有强烈的制高点意识:全面准进素质教育,全力培养创新人才。
如在“如何思维”方面,北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鲜活的思维品质,使其“头脑”常鲜常新,在去年5月的北中首届科技节上,学生们的63件小制作、94项小发明中,多数都体现了“实用、方便、原理可靠、没有先例”的原则,而390篇科幻小说和一批科学漫画,则体现了学生们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憧憬,这无疑又是学生们今后的创造源泉。
面向世界的教育,离不开外语。记者在北中采访时,恰逢外籍教师正在上英语,同学们都是用英语回答提问。课后,这位在我区某高校任教的外教告诉记者,北中学生的英语水平比他任教的大学生的还要高。1999年秋,北中举办外国语学校,首届两个班招80名学生,却有200多人报名,就是冲着北中的外语教学水平而来的。
为高校输送合格人才,是普通高中教育的一项基本功能。强烈的制高点意识,使北中的这一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1997年高考上线243人,改变了过去多年在百人左右徘徊的局面;1998年上线383人;1999年上线402人,再创历史最好水平。与此同时,从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反馈的信息表明,来自北中的学生勤奋、刻苦,有很大的培养潜力。
北中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巨大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关注。1997年,北海华天公司董事长刘鸿书先生为纪念副董事长王荃女士,捐资50万元发起在北中设立王荃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北中教师;1998年起,北海启东集团在北中设立启东教育奖,每年奖金10万元。
北中的明天一定会更辉煌。
(原载2000年1月8日《环北部湾城市论坛》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