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创刊号”

我的人生“创刊号”

有了启动经费保障,张总编负责跑刊物审批和刊号的干劲就更足了,而且进展得很顺利。这天我俩又一次面对面坐下来谈了很多,他唯一有点担心的是对我写大稿写长稿的水平没有太多把握,我回答说可以试试,约半个月后一篇长达5000字的手写稿《“黑狼”向阳光海海岸扑来》摆在了张总面前。“好!好!好!”张总一口气看完连说声称好:“就这么定了,从现在起正式批准你成为编辑记者,你的工作重心也马上转入全面负责组稿和编务工作,要不要继续增加力量或到人才市场招聘帮手由你自己定,反正给你3个月时间第一期创刊号杂志要出来。”就这样,从来没有独立创办过刊物的我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尖浪口”,尽管有“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的感觉,但我一点也不曾推迟过,一点也不曾紧张过,一点也不曾犹豫过,也许这就是作为湖湘人的我天生就有的一种“不认输”特性,凭此“拼命劲”也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又或许是“饥饿”或者“困境”所逼,就能激发人的潜能,而人的潜能一旦被激发出来,就是“迸发”出无限的创造力,又或许是人一旦被逼到“绝境”就有可能“绝处逢生”吧!多年后,每当回想起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始终悟不透当年为什么能做成那些事,为什么能写出那样的文章,为什么能办出那么精彩的刊物。

1996年7月1日,在举国上下庆祝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党成立75周年之际,由中共北海市委主办的《北海开发导刊》创刊号NO.1正式出刊,从最初的一个念想,到初步酝酿,到“试试看”运作,到正式决定创办,历时不到10个月,有如“十月怀胎”一朝呱呱坠地的初生婴儿降世,带给了太多人惊喜和惊奇。该刊的成功问世,成为继1992、1993年“北海开发热”之后连续低潮多年的北海市一大重振旗鼓的“号角手”,创造了当地多个第一,在当地政界和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因为《北海开发导刊》是中共北海市委主办的综合性月刊,是当时北海唯一一份探索性、开放性、导向性和窗口式刊物,承载了太多人的盼望和期许。

正如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北海市委书记、市长、本刊编委会主任杨基常在“发刊词”中指出:市委主办的《北海开发导刊》正式创刊了。这是我市宣传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值得祝贺。“九五”计划已经拉开了北海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性大幕。国家发展战略重点正在向中西部转移,北昆铁路即将开通(后来改称南昆铁路),北海作为中西部沿海开放城市,新的机遇伴随着挑战正扑面而来。市委创办《北海开发导刊》,就是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弘扬北海精神,宣传北海优势,引导北海开发,促进北海发展,为我市实施“以港兴市”、“科教兴市”战略,聚人心,增信心,鼓实劲。

此外,《北海开发导刊》面世后,100多家当地年党政部门和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表示祝贺,受到广泛好评和看好。正如该刊封面醒目的“形象标志”诠释:《北海开发导刊》问世了,海纳百川是她的胸襟!负重开拓是她的精神!

《北海开发导刊》成为本人人生中从无到有创办的第一本刊物,我称之为我的人生第一“刊”。也为本人从洞庭湖的一只“小麻雀”灰头灰脸闯海一年多终于立足北海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从此扬眉吐气且挤身当地“文化人”之列。我的人生也因此得到改变,并给自己定下了一条“铁规”:从此在我的人生中不能再出现被人“炒鱿鱼”的可能,要“炒”也只能是我先“炒人”。

《北海开发导刊》创刊号既已闪亮登场并吹响了前行的冲锋号,接下来的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没有理由不一期比一期更加精彩,没有理由不一次比一次取得更加可喜的成果,没有理由不一天比一天壮大起来。在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各单位及广大热心读者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呵护下,在杂志社上上下下坚持不懈的奋斗和努力下,《北海开发导刊》已名声在外了,作为编辑部负责人和首席责任编辑的我当然跟着“沾光”。几个月后我被市委组织一位领导点名要求参与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宣传工作,于是我采写的《“基础工程”撑起一片蓝天——来自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报道》、《螺江之路》、《春风雨露化甘霖——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视察北海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纪实》等作品先后在《北海日报》头版头条、《人民日报》“农村经济”专版、《北海开发导刊》1997年1月第1期上发表,尤其是《螺江之路》一文在《人民日报》发表后成为北海那几年内少有的在中央级媒体上正面发声的文章,受到市领导的高度赞赏,还被北海市党的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评先嘉奖,但我婉拒了物质上的重奖。1997年新春伊此,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总结表彰大会上,我又作为全市宣传工作先进典型走上领奖台,成为全场聚光焦点。而此时,我在《北海开发导刊》收获爱情后,刚在湖南老家举办婚礼,完成人生一件重大喜事回到北海还没有几天,真是喜上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