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楼台先得月
香港回归,在过去的基础上仍将带给周边地区显而易见的诸多实惠。
香港贸易中心地位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仰赖于中国内陆强大的市场后盾,同时也大大支持、促进了内地的对外贸易发展。中银集团最近一期《港澳经济季刊》载文指出:香港已经发展成为多功能的贸易中心。香港的贸易地位在全世界占据重要位置,而且进出口贸易的大部分是由转口贸易引起的,香港转口贸易的来源和市场都集中在中国内地,但同时又几乎遍及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也就是说香港和内地从来就存在着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的贸易互补关系,这一点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陆港两地的交流、合作尤为明显和重要,特别是邻近香港的深圳、广州及广东、广西、福建等沿海开放省市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沾尽了香港不少光。
“深圳、香港你来我往,同胞情谊长……”欢悦的歌声里真情地表达了深圳人近邻香港的自豪心声。实际上,随着沿海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广东全省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各类“短、平、快”加工业的异军突起,并最终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基本腹地的一个世界级规模的加工制造业基地,确切地说是香港直接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当中国大陆积极实行吸引外资的开放政策后,虽然以港商领先的来华投资并没有产业遍地开花的“轰动效应”,但包括沿海在内的各地争先得月的愿望不亚于七彩的追梦,大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热烈局面,自然最终也吸引了大量港商和外商到大陆各地设厂投资。同时,这一活动也不断地促进了香港制造业的转移。最初是以设备、资金、技术、原材料的转移方式,大部分地向大陆沿海转移,后来形成了整个工业几乎全部向大陆倾移。结果香港与大陆之间形成了以广东为代表的“前店后厂”,由香港打定单,内地出产品,再由香港转口贸易的格局,辐射效应相当激动人心。一大批加工企业在广东各地雨后春笋般冒出,不仅夯实了当地的工业基础,解决了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极大地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活跃了市场,繁荣了城市商业,并引起多项开发热潮的连锁反应。目前,仅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有300多万工人为香港的厂商工作,相当于香港制造业工人的4.3倍。
受香港的激发作用,带来城市巨大商业成功的,广州市算是受宠若惊了。正因为广州市明显依托了邻近香港的优势,而且同香港有着共同的语言和宗族背景,之所以当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时,这里被赋予了税收等优惠权利,并被推上了国家经济改革中的前锋角色。从而,在世纪之交,广州市又重新以现代化的繁华和商业姿态成为中国南方的商业中心和跨国公司的登陆点……
香港回归,还将有更多的广州得月。
实质上,北海也得月不少。
在近代史上北海曾经有过发达的海洋运输和对外贸易,从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起北海就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与香港的存在和发展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后,北海对外贸易中,80%的商品通过香港转口到世界各地,其中,鲜活商品出口如牲猪、三鸟、蔬菜等北海一直是全国供港的主要口岸之一。1984年,北海成为全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后,与香港的贸易关系更加密切。北海香港海上距离只有425海里,货轮航行一般只需30多个小时,空中距离更近,只有500多公里。北海与香港已有空中航班,每隔2天海上班轮对开,北海的地理位置与城市基础设施优越,特别是港口与城市离得近,北海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多种优势。加之北海与香港一样都讲粤语,文化、风俗习惯相同,北海有众多乡亲居住、工作在香港。侨胞中有的有较多的资金,愿到家乡投资,愿来家乡省亲游玩,使北海处于“近水楼台”的有利位置。香港回归,对北海又是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北海再不能坐失良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