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游话变迁

故地重游话变迁

汽车由都南高速公路飞驰,到了五坏至九坏至东兰二级公路入口处,只见高大的纪念碑上有公路标志,碑上四周写有“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交通项目”大红字,踏上东巴凤之旅由此开始了。

汽车在崭新的二级公路上行驶,新建的公路有的穿山而行,有的沿着半石山腰蜿蜒而过,老同志都是与路打交道的,修这样的路难度确实非同凡响。当看到公路上的防护栏、防护墩、高光镜、导向标、分道线、减速带等交通标志醒目齐全,大家不禁连声称好。行驶在这“畅、洁、美、绿”的公路上,我们觉得安全而又赏心悦目。听说以前这里路还没通时,有一外出打工的小伙子买了一辆摩托车回来,由于没路可行,只好请村人帮忙抬回家,这则发生在现代社会的笑话的确让人哭笑不得。现在路通了,山区人不仅买了摩托车,有的还买起了汽车跑运输。

在九坏至东兰二级公路香河大桥与东兰东风林场路段,我们看到当地的群众正忙着在公路两边进行农产品交易。路过的东兰农民有的挑、有的用马驮,一袋袋板粟、八角等特产陆陆续续地从山中涌来,走在新修的公路上他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路过东兰肯莫时,当地的农民正忙着秋收,黄灿灿的稻谷、沉甸甸的玉米棒预示着老区又逢一个丰收年。

一桥飞架红水河,楼房林立的东兰隘洞乡已映入眼帘,大家无不为老区的新面貌感到高兴,同时也为红水河大桥的建设者感到由衷的敬佩。

神秘凤山“引”客来(麦大刚 摄)

已有86岁高龄的老同志陈凯峻,听说自治区公路管理局要组织老同志到东巴凤参观,陈老愿望特别强烈,并一再强调自己的身体还硬朗得很,保证不会拖大家的后腿。陈老是50年代初首批到东巴凤搞公路建设的工程队队长,可以说他的历史就是一部东巴凤建设变迁史。过去这里石山多,土地稀少,有‘碗一块、瓢一块,蚂蚱一蹦跳三块’的说法。因此当地群众生活相当艰苦,陈老当初带队也只是来这里修简易公路,全靠“赤手空拳”作战,能有一匹驴或马就是最奢侈的交通工具了。“变了,变了,一切都变了,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楼变高了,田变多了,路变宽、变平坦了,老区人民变得更加精神了。”陈老一路感慨万千。

当日,老同志参观了东兰革命纪念馆。当看到百色起义烈士英名录中,东巴凤三县的烈士就占80%时,老同志们为之感到震惊与敬佩。已经退休多年的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原党委书记李敬国眼眶湿润了,他激动地说:“老区人民的生活非常艰难,他们为革命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建国50多年了,现在从党中央,自治区党委政府,自治区交通厅、自治区公路管理局领导都非常关心老区人民的生活。现在路通了,对老区人民也是一个回报和安慰,对老区的经济发展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一名公路人,修好路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义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