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青山可见证
凤山至巴马二级公路是东巴凤三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省道20322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凤山县通往山外的交通要道。工程全长74.61公里,批准预算投资2.98亿元,线路起于凤山县城东侧,途经太平、良利、坡心等近10个自然村,终于巴马县城。与巴马至田阳二级公路相接,该工程于2003年12月开工建设,全线采用山岭重丘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路面宽度均为8.5米,设计荷载:汽-20,挂-100。主要工程量:路基土石方1838万立方米,桥梁7座503.4米,涵洞323道5405延米,隧道2座565米,防护工程10.35万立方米,沥青碎石路面55.5万平方米。为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施工过程采用了预应力锚固、挖孔抗滑桩加固防护、土工格栅和加筋挡土墙等新技术。据悉,该工程是当前我区路网工程项目中技术含量较高、安全设施较为完善的工程之一。
听说老同志要去参观,巴马县公路局领导早就在“坡心坳”等候,对老同志介绍说,“坡心坳”是整条路线最险要的地方之一,但公路人从不畏艰难险阻,他们用智慧与汗水使蜀道夷平,使天堑变通途。公路局指导员告诉我们:“9月6日通车庆典时就在这个地点,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倚在护栏上,满意的笑容挂在脸上,自治区党委书记拍着东巴凤三县交通基础建设办公室负责人的肩膀连声夸奖公路修建得好。”据悉,凤山至巴马二级公路是“大会战”所有交通项目中地形最复奈,地质灾害最集中、施工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工程挖方最高处达104米,填方最深处为66米,其中施工难度最大的项目为:一是菩岜沟,路面须从深处达82米的沟底逐层填起,土石方达15万多方;二是仁乡坳,仅修建一处长85米、高20米,厚1.5米的挡墙就用了5000方石头;三是京里村路段,在几乎垂直的陡峭石灰山腰上凿一条380米长的公路,公路下边是民房,距离公路边线最近仅为3米,上下高差达40米,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机械作业;四是袍屯大桥,桥长19米,最深为38米,开挖桥墩基孔就耗时5个多月。2005年6月东巴凤遭受特大洪水袭击,仅凤巴二级公路塌方就达100万立方米。
为了攻克难关和让东巴凤公路以最好的质量尽快竣工,自治区交通厅、自治区公路管理局领导冒烈日、迎风雨多次亲临现场指挥督战,交通厅东巴凤三县大会战办公室生产处负责人春节后都一直蹲点在施工一线,进行质量和进度监督。巍巍青山可以见证他们忙碌的身影和洒下的汗水呀!碧水、蓝天、白云,这一切见证着公路建设者造福一方的胸怀。

壮乡将军博物馆(张碧仙 摄于东兰县)
“巴马到凤山,一路九百弯,登上青云坳,伸手触云端。”这首民谣形象地道出了旧时的巴马公路弯多坡陡路难行的特点,交通不便使凤山成为遥远的“天国”,严重制约着该县经济的发展。凤山至巴马二级公路的建成,标志着河池市最后一个县通上了二级公路,随着公路等级的提高,从凤山到巴马的行车时间由原来的3个多小时缩短到现在的1个半小时左右,大大促进了凤山和巴马两县之间的经济贸易和往来。
去年刚退休的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原总会计师张滇梅对记者介绍说,40年前她曾在河池工作过6年。在60年代,由金城江去东兰从早上到晚上才到。当地流传有这样的俗语:“河池南丹,有线难翻,脸朝黄土背朝天。”在70至80年代,由于修路经费不足,只能“以工代赈”来修路。记得有一次下东巴凤检查工作时,当地公路局一分钱都没有,只能拿一些旧报纸卖了买点东西招待。当时的瑶民住在高山,生活极其困难,当地有俗语曰:“瑶家住高山,从未下平川;举目千里远,脚下藤缠绵。”现在党和国家非常关心公路交通建设,有资金投入、有财政支持,交通部门通过多渠道筹集,尤其是自治区交通厅、自治区公路管理局领导非常重视路网建设,广西的公路建设在西部地区来说都是较好的。
车上的气氛很热烈,大家畅所欲言。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原高管处主任黄熙英于1999年退休,他曾任总监办经济师主任,对公路建设的技术要求很清楚,面对着盘旋在山间弯弯曲曲的公路,他深有感触地说:“东巴凤交通设施大会战,要是没有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重视,没有自治区交通厅、自治区公路管理局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没有当地政府和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那是超乎人想象的,那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东巴凤公路可以说是一条幸福路,也是带动老区人民富裕与腾飞的一条彩带,相信老区人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在公路连接巴马县城入口处,由自治区交通厅立起的一块风帆形石碑上刻着“架桥修路,造福人民”的隽秀红字。是啊,要想富,先修路。路,仍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绿色通道”,东巴凤公路不愧是为老区人民雪中送炭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啊!
入夜。在巴马县城,远处高亭蓝色的镁光灯束美丽地射在巴马县城上空。在宽阔的巴马广场,人们翩翩起舞,歌声阵阵,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