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撑起一片蓝天——来自北海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报道
还在中央及自治区一再强调并布置统一行动打好“九五”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战,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着力解决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局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之时,地处西南沿海拥有110万农业人口的北海市,已经开始抢先一步。这里的农民不仅已解决了困惑已久的“温饱问题”,而且仍不满足仅仅脱贫,过衣食无忧的好日子这种现状,正义无反顾地在各级党组织的带领下,昂首阔步奔小康……
在北海广阔的农村,许多群众发自内心地说:是市委、市政府落实中央“五个好”的目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我们配好了得力的“班子”,找准了致富“路子”,才使我们甩掉了“贫穷帽子”!
来自中央及自治区、兄弟省市的有关领导10多次深入我市农村实地考察、了解有关情况后得出的结论是北海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基础工程”抓出了成效。
今年8月21~23日,中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交叉检查组检查北海市,对北海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所取得的实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检查组洪复初组长评价说;“在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这里的党组织根据土地位置和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北海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绩大、后劲足、经验多、值得学习推广。我们要把北海的做法好好地向中央和中央组织部领导汇报。”
近两年来,北海市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总体部署,以实现“五个好”为目标,以保证北海经济运行质量、社会发展进步和在广西率先奔小康为切入点,密切联系沿海开放地区农村的实际,突出重点,捕捉特色,积极组织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大力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市现辖一县三区,有26个乡镇,343个行政村和党支部,16089名农村党员。去年起,北海市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坚持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五个好”目标的相互关系,以班子建设为保证、发展经济为目标,全市先后分三批抽调干部1930人,组成4个工作队,175个工作组驻村工作。一县三区和市县310个部委办局与343个村建立了包村责任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通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已帮助297个村办起了开发项目和经济实体,占86.5%,全市已有36个亿元奔小康示范村,全市农村基本上摘掉了“空壳村”帽子,还剩下的4个今年底可望全部摘掉。通过对农村党支部进行全面整顿,到目前为止,一类支部普遍上了水平,二、三类支部普遍升了档次。在基层组织的班子配备上,大胆启用既有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觉悟,又有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能力的年轻人,使整顿后的班子很有活力,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大大加强,广大群众对党更加信赖,社会主义的信念更加坚定。目前,我市农村经济普遍出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农工贸综合开发转变、家庭个体经营向集约化规模经营转变的新景象。广大农村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大变革。
在北海市,上自市委书记、市长,下至各级党政“一把手”、党员干部都在全心全意加强农村实践,指导农村工作,支持农村建设,为农民群众发财致富出“点子”,引“路子”,为农村经济的大发展献计献策已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以卓有远见之举的发展思路及举措奏响全市“一切为了农民兄弟致富”的“交响曲”和“进行曲”。市委明确规定:市、县(区)和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的党群副书记为具体责任人,组织部、基层办领导为直接责任人。是否见真情、动真格、下真功夫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讲不讲政治的问题,是衡量各级领导合格不合格,称不称职的问题。无论是市里五套班子领导建立的60个包村联系点,还是各部委办局、驻市单位的承包村点,领导要经常性地下乡进村督促检查指导工作,所有工作队员要驻扎在村点上,要与村党支部、村干部、村民们打成一片,要经常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反映群众疾苦和呼声,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银海区侨港镇亚平村是市委主要领导同志的挂村联系点。相关领导多次亲自下点调研,现场解决该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使该村很快从后进村转变为先进村,一年多时间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无党支部到建立具有很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带头致富能力的党支部,并发展了一批新党员;由无村级经济实体到创办5个商贸企业,1995年实现集体收入达500万元,实现人均纯收入4000元;由无集体公益服务设施到投资28万元建成村卫生室、有线电视、程控电话等。
北海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不仅重塑了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和光辉形象,而且为加速创建21世纪新农村及培养跨世纪的新型农民创造了良好条件。据具体负责抓该项工作的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基层办主任罗桂元介绍,北海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下一步工作目标是:继续按照中央及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全面落实“五个好”,不让一个村掉队,把北海农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1996年9月18日《北海日报》头版头条,同年底收录入国家级大型丛书《中国当代经济发展面面观》并发行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