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北海可以顺势掀起“旅游热”

香港回归,北海可以顺势掀起“旅游热”

香港回归,周边地区将继续发挥香港与内陆间更关键、更重大的桥梁作用,特别是沿海地区充当“二传手”角色,优势更加明显,机遇可遇不可求,并将得到更加“甜蜜的回报”,北海当然也不例外。

因香港辐射影响,以广东为“宠儿”的近水楼台迅猛光彩照人,受益匪浅。而九七香港回归后,随着两地的各方面的合作关系加深,在香港制造业持续扩大转移的同时,必然带动两个中心扩大转移,中国内地也将因此分享到香港两大中心转移更喜人的成果。

具体地说,在以设备、原料为主的香港产业转移方式发生变化后,拥有丰裕资金的投资商将会增入内陆企业界、金融界及各种经济实体、个人等成分。而无论是已经先行一步的沿海开放地区还是睡狮刚刚猛醒的中西部,都在千方百计、决策迭出,以各种融资方式,吸纳港地外资、进口设备、先进技术等,同时,也带动港地的外资银行向内陆转移,这也正是拥有丰富资源和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内地所盼望的、热烈欢迎的。

无疑,香港回归也是内陆各地吸引港资及外资的新起点。

1997年,是我国“九五”计划实施和中西部发展战略形成并全面启动的关键年,也是众分析家公认的周期性的中国经济由低潮转向高潮的过渡年份。加之香港回归祖国,为我们和平解决澳门、台湾历史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了重大一步,国内外政局日趋稳定,一个快速发展的世界经济氛围业已形成。因此,香港回归又被普遍看好为新一轮经济大潮来临的“升温年”。

香港回归,过往以“香港—珠江三角洲”为典范的经济合作圈将迅猛扩展为香港与辽阔富饶的中西部乃至全国各地的经济合作大圈。而京九铁路的开通,又为港商、外资挥师北上,投资北方大开方便之门:今年中,香港新世界集团同其他财团总投资100亿元人民币的天津大规模改造危陋平房的项目已经签约,就是一例。最近,中国海外、利嘉集团、星晨集团等亦纷纷瞄准内地市场,投以巨资进行开发。很显然,潜力巨大的中西部和北方市场已成为香港和其他外商投资开发的新热点。因此,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香港回归,在给周边地区及内地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经过上一轮抢机遇超常规迅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尽管各地港口设施大为完善,外贸能力明显提高,已具备一定实力与香港一争高低,但内地仍会选择香港为最佳对外贸易合作伙伴。其一,珠江三角洲港口分散,没有形成一个集中的货物集散港,因此仍需把货物运到香港分类组合;其二,内地与香港交通设施不断增加和完善,特别是京九铁路通车后,沿线货物可直接运达香港参与对外贸易;其三,港商及外商在内地发展加工业务,依靠香港采购及推销的“前店后厂”格局仍未改变等等。

尽管如此,香港回归,随着香港制造业和两个中心的扩大向内地转移,沿海地区仍然发挥着桥梁作用,而且香港与内地合作越密切,这种作用发挥得就更大,如同火炉上的一壶水,火势越旺,水沸越滚。可见,沿海仍享有特定的地域优势,同时,在上一轮经济发展大潮中沿海地区已完全具备充当“二传手”角色的明显能力。尤其是处在沿海开放地区和中西部结合处的北海,可谓具有特定的多重优势。

邻近香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面向东南亚,自身基础服务设施初步完善和港口吞吐能力大大增强,北海扮演香港与大西南之间“二传手”角色条件是成熟的,前景是灿烂的。香港回归之日,也是占全国土地面积27%,人口占22%,自然资源多项占全国第一的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五省区连结起来的大西南出海口通道——南昆铁路开通之时,作为北部湾畔唯一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北海也真正实现了与大西南、中西部全面相通。早有人把此事比作北海的春天来了,北海的机遇来了。大西南需要出海,大批量的货物可通过北海转运到香港实现对外贸易,香港回归祖国,有大量的人流可通过港口旅游城市的北海前往香港观光旅游,进行商贸活动,港人和海外人士可经北海到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中西部观光考察投资,北海可顺势掀起一个旅游热,从而激活第三产业。显而易见,北海在发挥大西南与香港间的“中转站”作用时也将极大地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当然,北海不是大西南的唯一出海口,这就要求北海要进一步完善自我,要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要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尽快完善港口服务功能,增强港口吞吐能力,要具备比其他城市更优越的条件。在发挥桥梁作用的过程中,北海要充当好出色的“二传手”,不仅要为大西南服好务,还要为香港服好务。只有这样,香港回归,北海才能得月更多,只有这样,在新一轮经济大潮来临之际,北海才能抢得更多的发展先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香港应当成为北海心中的太阳。

(原载1997年5月8日《银滩旅游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