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最美” 只有“更美”——青秀区打造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纪实

没有“最美” 只有“更美”——青秀区打造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纪实

近日,新华社和中国文明网公布了“最美志愿者”、“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先进典型名单,南宁市青秀区新竹社区成为广西南宁市唯一获得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殊荣的社区。

成立于2000年12月的新竹社区位于南宁市青秀区中部,滨临被喻为壮乡首府南宁“心肺”的美丽南湖畔,是一个混合型社区,在这里生活工作的人群有两大特点:一方面有居民住宅楼101栋,常住户3712户,大多数居民是老南宁的拆迁户和老企业的下岗人员,文化素质参差不一,困难户比较多,而且老年人多,需要照料的人多;另一方面辖区驻有自治区党委机关、中直、区直、市直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36个,大多数单位条件比较好,而且人员素质高、思想觉悟高、追求进步的年轻人也不少。如何结合实情,在“志愿服务”上作出一篇优秀文章,多年来新竹社区不断探索新思路,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社区志愿服务新路子,其经验做法值得学习推广。

一、依托“互助互帮”传统风尚,发挥社区组织在志愿服务中的坚强主导作用

居户邻里间“互帮互助”,过去在新竹社区是一种传统风气,如何把传统发扬光大,而且要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地在全社区开展帮扶活动,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最终形成主动帮、都来帮、人人帮的可喜氛围,新竹社区始终在思考在谋划。

(一)强化管理,精心组织。“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传统风气,就是社区开展“帮扶”工作的良好开端,加强管理和组织引导,找准可靠载体,就可以达到“积小善而成大德”的效果。新竹社区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应运而生,党委班子亲自挂帅,并把共建单位作为主体纳入到成员单位中,形成由社区牵头、辖区单位主动参与、居民群众自愿加入的志愿工作体系。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制订并实施开展社区党员、青年志愿活动的工作方案,使志愿服务活动更有效。同时,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保障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社区以单位、职能部门为依托进行全范围地动员,尤其是注重发挥公职人员、党员、学生等群体示范带动作用。一方面,尽量将辖区内所有公务员、工勤人员发展为志愿者,实现公务员与志愿者两个身份的统一,促进了职责与公益的融合。另一方面,积极吸收中青年加入到志愿者队伍。着力规范志愿者注册登记,优化志愿者队伍结构,推进志愿服务“注册制”,作为他们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身份证”。

通过整合辖区资源,联系、带动广大居民群众尤其是党员、团员青年等服务力量,形成有一定规模、有组织的志愿服务队伍。在新竹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的,不仅有专业的、社会的、辖区的、单位的,而且还有外来的。目前,新竹社区共有志愿者1423人,其中有注册志愿者1283名,实现了志愿者队伍从传统的“单一结构”到“全民参与”的转变。

(三)政府助力,打造阵地。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和服务居民群众、加强城市管理的基层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南宁市、青秀区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决策部署,对新竹社区的办公服务用房改造建设给予了重点支持,2011年近2000平方米的社区多功能服务中心建成。这个中心集政务服务、学习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技术培训为一体,开设了志愿服务站、图书室、健身房、书画苑、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儿童乐园等。加上社区多年精心打造的1200多平方米中心花园及配套建成的“大家乐舞台”和全民健身场所形成重要的活动阵地,居民群众与志愿者在这里随时随地可以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关爱残疾人、关爱留守儿童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搭建起社区志愿服务的新平台。

二、开展有的放矢的“精准帮扶”,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到户到人到位

志愿服务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服务,要做到有的放矢的帮,真帮、实帮,帮助确有需要帮的人和事,最终实现志愿服务服务谁,帮助谁的一致目标。

(一)进楼入户,精准帮扶。欲帮助他人首先得学会了解他人,做到入百家门,了解百家事。为准确、全面了解社区居民群众的真实情况,新竹社区党委一班人长期以来坚持走街穿巷,进楼入户,不仅了解各家各户的基本情况,而且通过谈心谈话和反复多次交流,掌握每个需要帮助对象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求。社区原党委书记覃燕青就曾经被辖区居民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拆迁户老霍文化少,身体有缺陷,家庭贫困,内心自卑,经常情绪不稳定,随时有激发邻里矛盾的潜在风险。了解这一情况后,覃燕青经常登门与他谈心聊天,给予鼓励,主动与他结成帮扶对子,帮他申请低保,帮他解决家庭实际困难等。当女儿参加工作后,深受感动的老霍主动退出低保,将福利让给了他人。苏飞云因残疾不便出门,家境困难,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当社区现任党委书记覃毓宁了解实情后,接力帮扶及时跟进,还帮苏姐落实了辖区单位与她结对帮扶,直到她脱贫为止。

几年来,类似老霍、苏姐这样经过结对帮扶脱贫的有10多户,目前还有需要帮扶或正在进行帮扶中的弱势人群有低保17户、残疾39户、空巢孤寡37户、高龄140户(部分有交叉)。新竹社区“精准帮扶”之路任重道远。

(二)因需设岗,各尽所能。在摸清了社区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后,新竹社区又把原来由党组织直接管理的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分别细分为:扶贫帮困队、爱心助老队、医疗义诊队、环保卫生队、就业创业队等12支爱心小分队,每队又因需设岗分别吸收成员10至50人,同时设置相对固定的服务项目。在不同岗位上的队员们各尽所能,经常走进社区开展慰问孤寡老人、扶弱助残等爱心服务活动,把爱心传递到社区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角落,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一只只活跃力量。

出征(周少南 摄于南宁青秀万达)

(三)小小“微心愿”,传递大温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新竹社区把高科技手段引入志愿服务中,为居民群众开展征集“微心愿”活动,作为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的一项长效机制。活动开展以来,共收集到居民微心愿385条,已经完成326条。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等单位在职党员纷纷到社区报到,积极认领微心愿,还长期结对帮扶社区30多户困难群众。

在此基础上新竹社区又建起了“爱心超市”,为辖区内困难群体提供每月50元的免费商品和互换交流平台,让社区居民将家庭富余物品拿到超市进行互换。

三、创新方式方法打造品牌,不断提升社区志愿服务品质

志愿服务不是简单的服务,更不是粗放的帮扶,怎么帮,如何帮,而且要帮就帮出成效,要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不断提升社区志愿服务的品质。

(一)爱心储蓄,暖流涌动。为了在想提供服务者与需要帮扶对象之间,搭建一座更加便捷的“爱心桥”,新竹社区首创成立了“爱心储蓄所”。无论是本社区居民还是社会人士,只要具备参加服务的基本技能、素质,愿意提供志愿服务的人员都可以通过注册登记,成为该“储蓄所”的蓄户。“储蓄所”的日常工作由社区负责,如被服务对象需要服务时,只需向社区提出申请,社区即根据“储蓄所”储存的志愿者有关信息,就近安排志愿者为其提供服务,为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让志愿者的专长有“用武之地”。

随着爱心储蓄卡的不断扩大发行,一股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暖流在这张红色卡片的牵引下,在社区里源源不断涌动。经历十多年的发展,“爱心储蓄所”早已成为新竹社区志愿服务的一个品牌。

(二)专业服务,走得更远。有心做好事,不一定就做得好,有心助帮扶,没经验或难以开展。如何把社区居民自发的志愿服务,提升为有质量保障的专业服务?新竹社区联合南宁市乐益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提供专业支持,确保了志愿服务的品质。乐益行负责培训志愿者、培育骨干力量,通过中心社工+社区志愿者跟进部分服务等方式,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此外,在志愿服务培训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广西八桂义工协会,也经常对新竹社区给予专业指导。

(三)创新形式,拓展内容。针对学校下午放学后或寒暑假期,孩子没人管没人带,家长担心发愁的新问题。新竹社区专门组织小区居民中的教师、有文体专长的爱好者做志愿者,并设置专窗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开展了“5点半课堂”以及“学校放假,社区开学”等系列活动服务。家住社区的梁雅丽教师,自从做了志愿者后,下了班就忙碌在社区的“5点半课堂”,为放学后的孩子们辅导语文、数学等课目,她还把自己家的钢琴搬来,让孩子们享受音乐的熏陶,每天沉浸在快乐的音符中。有绘画特长的黄婧,是社区向社会招募来的一名志愿者,假期一到就给社区的孩子们免费上绘画课。

像梁雅丽、黄婧这样的志愿者一批批聚集到新竹社区,他们承担着音乐、绘画,书法、英语、乒乓球等各种兴趣课课程,让孩子们安全、快乐地度过不在学校的时光,也解决了上班族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四、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为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提供不竭动力

“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然而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有效解决了“雷锋”的“户口”问题,让“雷锋”随时都在小区居民的身边。这是广西日报以《这里的“雷锋”有“户口”》为题,对新竹社区留住“活雷锋”给予的高度赞赏。

(一)浓浓人情味,融融其乐情。新竹社区开展关爱空巢老人“邻里相伴”志愿服务,每年重要节日都会组织社区志愿者与社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一起吃年夜饭,包汤圆吃饺子,赏明月吃月饼等,营造出的其乐融融之情,让这些老人深感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子女在外面买了新房,想接我们过去住,但我们不愿意,还是喜欢这里浓浓的人情味。”社区居民刘粤源阿姨真情流露。而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也会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动,并转化为对空巢老人及帮扶对象的不离不弃,对志愿服务工作的不懈坚持和追求。

此外,社区坚持“五必访”制度,也是志愿者常留的一大法宝。“五必访”即有新志愿者搬来必访、志愿者家庭有新生儿的必访、志愿者有困难的必访、志愿者有生病住院的必访、志愿者有去世的必访。志愿者也是常人,也需要关爱和帮助,社区“人情味”十足了,志愿者的心暖了,奉献他人的情就更真了,动力也就更足了。

(二)角色可“互换”,“雷锋”永常在。新竹社区现有的1283名注册志愿者中,一半以上是社区居民。在这里,志愿者和受助对象的角色随时可以“互换”,邻居有困难,大家帮一把,不仅要留下外来的“雷锋”,还要让社区居民自觉地学雷锋、当雷锋。小区38栋的罗阿姨受到志愿者们热情的服务后,深受感动,主动要求注册成为社区一名志愿者,发挥所学专长帮助他人。原社区低保户陈秀珍,爱人病故,小孩辍学,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鼓励。社区还为她争取到了公益性岗位,自治区党委的志愿者捐款给她儿子学习驾驶技术,掌握了一门求生的本领。在众人帮扶下脱困的陈秀珍主动退出低保,上岗前,她特意找到社区“爱心储蓄所”要求成为该所的“储户”,用自己的爱心回报社会。

(三)居民得实惠,志愿者受教益。新竹社区每月都有志愿服务计划、每周有服务活动,而社区居民的互帮互助更是随时随地发生,所有在这里开展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们,还能在志愿服务中受到尊重,实现自我提升,与社区居民形成长期互动的良好氛围。在关爱未成年人“邻里相携”志愿服务活动中,孩子们得到健康快乐成长,为之付出心血的志愿服务者倍感荣光。在维护社区环境“邻里相助”志愿服务活动中,34名“银发巡逻队”队员,坚持每天轮值徒步巡查,成为一道弘扬文明新风的流动风景。在推广文化新竹“邻里相悦”志愿服务活动中,一场场精彩的文艺演出,既是社区向广大居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生动教材,又是居民群众享受丰富多彩业余文化生活的好去处,同样也是文化志愿者展示才艺的好机会,还有更多的志愿者在这里得了文化熏陶,提升了素养。正能量在这里“好戏连台”。据统计仅2015年新竹社区开展集中志愿服务活动共182次,参加志愿者服务人数约11000人/次,受益居民约10000人次。

“让居民得实惠,让志愿者受教益。”随着新竹社区长期秉承的志愿服务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志愿服务队伍日益壮大,志愿服务社会认同感、受尊重感、成就感正不断加深,得到服务的群众又进而加入到服务他人的志愿者队伍中来,良性循环,志愿服务精神薪火相传,为志愿服务源源不断注入了动力源泉,构成和谐社区的坚实基础。没有“最美”,只有“更美”,在已然成功斩获“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殊荣的基础上,新竹社区必将在不断实现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的道路上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原载2016年9月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南宁宣传》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