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文化”带动“乡风文明”奏响田园乐章——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乡风文明建设蔚然成风
在距离南宁市区东部约45公里的青秀区南阳镇镇坏中心矗立着一块“诚信碑”,为清朝嘉庆十年所立,见证了南阳镇悠久的商贸历史和浓厚的诚信文化氛围。这里也是民歌《赶坏归来啊哩哩》词作者、著名音乐家、文学家古笛先生的故乡。近年来,该镇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坚持积极构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创建格局,推动文明村镇、乡风文明建设取得实效,走在全城区及全市前列。先后荣获2016年南宁市科学发展先进乡镇、2017年“美丽南宁”乡村建设“十佳乡镇”、第二十九批南宁市文明村镇等殊荣。日前,该镇作为典型在南宁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交流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受到广泛关注。
一、以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为平台,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特别提到“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南阳镇7个行政村均已配套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如施厚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含1栋2层楼的活动中心、1栋面积达150平方米的戏台和一个标准的灯光球场。为了完善好管好用好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该镇配备了专职管理员负责服务中心的日常管理,确保服务中心的正常开放。
在公共服务中心他们通过“新时代讲习所”、“文明传习所”、“道德讲堂”经常性开展政策宣讲、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篮球赛、文艺汇演、公益电影播放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此外,各村群众还自发组织文艺队,通过政府给予设备配备或资金扶持,利用农闲时间自编、自排、自演文艺节目,反映当前农村的“好声音”,倡导移风易俗、家风家训,践行村规民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乡村文明新风吹进全镇所有村屯,吹进家庭,吹进村民群众心中。
二、以“示范村”和“非遗文化村”为抓手,注重打造南阳“特色文化品牌”
一是强基固本,切实提升文化硬件建设。借助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东风,获得财政投入8000万打造了南阳镇古岳坡市级示范村,建设民俗展示厅、公共服务中心、舞台、文化长廊等文化服务设施,为群众开展精神文化活动提供有效载体。同时,积极引进巴弗罗公司,投资5000万建设巴弗罗音乐厅、多功能球馆、民俗文化酒店,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此外,积极培育创意文化,吸引20多名艺术家进驻古岳,成立工作室,开展文艺创作活动,进一步打造“创意古岳坡”等文化品牌。
二是注重民俗文化传承与挖掘,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依托花雨湖生态旅游区及古岳坡非遗文化村,定期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并于三月三、国庆节等大型节日开展文化旅游节活动,打造南阳特色文化品牌。打造了花雨湖景区、古岳坡非遗文化村、二田村田挺坡、新楼村百年女子学堂等特色旅游点,既留住了乡愁,又培育了文明乡风。2016年以来连续两年承办青秀区创意文化旅游节南阳分会场活动,如2016年在7天的时间里共吸引10多万游客前来观光游玩,仅花雨湖景区门票收入近200万元。文化与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帮助村民实现增收,进一步夯实农村精神文明物质基础。
目前,南阳顺利申报了古岳非遗文化村项目,并以此为中心,建设南阳大鼓、芭蕉香火龙培训基地,切实增强古岳坡文化内涵和底蕴,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南阳还培育了户外营地嘉年华及南阳镇美丽乡村跑、中国东盟非遗音乐古笛故乡歌坏节、“缤纷花雨湖·艺术古岳坡”旅游节、三月三芭蕉香火龙暨歌坏文化节、南阳大鼓会等文化品牌,涵盖了地域型、历史型、节庆型、艺术型、复合型五个类型文化品牌。自治区有关领导到古岳坡调研时,对古岳非遗文化村的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三是弘扬优秀文化,打造文化品牌。以南阳大鼓为题材,拍摄微电影《古岳的鼓》,在第四届全国微视频大赛中荣获最高奖项—— “评委会奖”。同时,中央电视台在古岳坡全程拍摄的壮乡婚俗纪录片《杨力的婚礼》,于2017年春节期间在央视《外国人在中国》栏目播出,切实推动南阳镇文化打响特色品牌。
三、以打造“中国青少年民歌研学营”为载体,推动乡风文明与“民歌文化”有机结合,奏响田园乐章
南宁是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大地飞歌》民歌艺术节已成为南宁的文化品牌。南阳镇依托艺术古岳坡、花雨湖景区的自然条件和独特优势,倾力打造“中国青少年民歌研学营”,让民歌深耕青秀,唱响世界!
一是以民歌文化为抓手,营地为载体,构建田园青秀民歌研学主题营地群,奏响田园乐章。打造中国青少年艺术研学营、中国青少年耕读研学营等主题营地,通过主题研学营地群将田园综合体串点成线,让游客聚起来,散出去,动起来,实现集客与多日重复性消费,打造田园综合体全域旅游创新模式。
二是以点成线、以线串面,通过“营地+农业、教育、旅游、文化”等,推动多元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挖掘民歌文化内涵,在田园综合体已有的业态基础上,提炼和活化民歌体验项目、青少年营地教育住宿产品体系、休闲娱乐设施等硬件功能,塑造亮点。
三是以民歌为内容要素、以“一亩”为主要形式,对现有产业、闲置空间等进行艺术化、多元化地再改造,再创新,与在地的村民、进驻企业共建,实践乡村振兴战略。挖掘民歌文化的内涵拓展内容、巧妙地选取中国传统的市制土地面积计量方式“一亩”为艺术表现形式,通过音乐、美术、建造、舞蹈等艺术创作和主题内容体验,让田园成为世界多元文化和交流的天然场域,以此带动乡村基础风貌的建设改造以及在地多元产业的复活创新,让艺术家、青少年、游客以及在地原住民等成为传统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与乡村复兴的参与者、见证者、建造者,实现乡村振兴与多元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