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饥荒”谁主沉浮

面临“饥荒”谁主沉浮

外星球能接纳庞大的人类吗?

“穷则思变”古今国人传世良训。而当人类面临“饥荒”的威胁时,又当表现出更加惊世的抉择,毕竟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正向我们飞速扑来的时代已经远远不是“今非昔比”的人文社会了。高科技、高度现代化、无穷人类智慧等早在为人类的生存空间构思蓝国。先前的苏俄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次次上天登陆月球的成功,已经发布人类令人振奋的好信息——人类可望不久的将来可以移民外星球。此举算是圆了一些科幻梦想,然而又有几对凡夫俗子能真正登上月球旅行结婚去太空“度蜜月”呢?

可见,人类梦想移民他方的愿望仍然是世纪性的攻关难题,“上天”无法速解“饥荒”的燃眉之急。

“细菌”能养活人吗?

大多有远识卓见的政治家、科学家还是现实的,为了避免人类走上“断粮”的绝路,本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在人类传统食物之外寻找高产、高蛋白食物之源,企图引导入类逐步告别“食人间烟火”的传统时代。

细菌、酵母和微藻等单细胞生物含高蛋白而且在适宜环境下的几何级数裂殖,产量可观,科学家一度对此寄予厚望,首先对可食的酵母菌作了大量探索。国外利用细菌及其副产品做食物也早有研究,如民间饮用的奶酒、奶酪和特别香肠等都属之,但其实用价值远比不上酵母。而且这种微生物开发存在致命弱点:

一是需要稻米、石油或其他营养物质作培养基,成本既贵,资源也有限,不能解决长远的问题。

二是酵母中含核酸8%~10%,细菌则更高达20%以上,长久食用会因摄入过多核酸而致病。

“空气”能充饥吗?

科技高度发达的明天,人类未来的“盘中餐”也将日新月异“科技”化。诸如“粉末蔬菜”、“辣味蔬菜”、“蚕丝食品”,不过这些“盘中餐”仍然没有离开它本身的“培养基”,只是一种在科技指导下的“物理变化”。而较令人振奋的要数“空气食品”了,它是美国最近试制出的一种奇妙的食物。这种食品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营养的悬浮颗粒,它按照一定比例调配好,只要将嘴对准喷口,用手按一下开关,马上能有一股“风”喷入口中,人吸收后,饥饿感即会消失。

只可惜,“空气食品”的组成成分决非真正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