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诗学》简介
《文明诗学》这本书是由.张大为著创作的,《文明诗学》共有78章节
1
文明诗学书系总序
张大为 康德式的所谓现代性美学,建立在后来由黑格尔、尼采等人从西方思想史与文明史线索出发指出的现代生活的观念化、理论化基础之上。西方的所谓现代性哲学、现代性思想...
2
自 序
首先需要解释一下的,是本书书名当中所谓“文明诗学”这个概念。从西方的传统来说,文明诗学指的是与“城邦”生活有关的问题性领域,而“城邦”就是生活方式问题,也就是文...
3
目录
文明诗学书系总序 自 序 导论 文明诗学的问题构成与理论格局 第一节 审美现代性当中的诗学理论困境 第二节 文明诗学的问题意识与问题性主旨 第三节 文明诗学与中...
4
导论 文明诗学的问题构成与理论格局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明诗学”[1]可以看成是相对于美学化文艺理论或者“审美诗学”而言的诗学基本理念与理论建构形态[2]。美学与审美诗学背后,是西方近代社会历史文...
5
第一节 审美现代性当中的诗学理论困境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历程,在前三十年总体上是狭义的政治化文艺理论占据主导地位;新时期以后,“美学”与审美诗学成为文艺理论建构的主导范式(“文艺美学”“审美意识形...
6
第二节 文明诗学的问题意识与问题性主旨
近世以来的西方历史表明,西方“现代性”传统是一个有着重大缺陷的文化规划与文明视野,而非牢不可破的普遍真理与普世价值所在,它更像是中国现代文明前行道路上在某些层面...
7
第三节 文明诗学与中国文学及文明传统
中国人注重文明传统、崇拜文明传统,所谓三皇五帝,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就是被尊崇与不断重述的文明传统。“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中华文明传统...
8
第四节 文明诗学的理论格局与基本内容
在本书这里的概念系统当中,“文明”的概念,意味着某种自然性基础与自然属性。中华文明通彻的自然属性,意味着中华文明的“身体”,就像《周易参同契》当中“动则循卦节,...
9
第一章 文明诗学:从“天下文明”到“言立而文明”
文明诗学的起点,是这样一种设问:如果说诗学作为一种理论认识方式,追求它自身认知的真理性,那么诗学的真理性根据或来源是什么?是像数学公式或自然科学式的“普遍性”的...
10
第一节 超越关于文学“审美”化的现代性规划
文明诗学可以看成是相对于“美学”化诗学或文艺理论的一种诗学形态与理论格局。在中国当前的文学艺术理论领域,受到西方“现代性”文明传统、问题视野与学术思想范型的宰制...
11
第二节 文明诗学:从《周易》到《文心雕龙》
在中国传统当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尚书·舜典》当中“浚哲文明”的用法,孔颖达认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在《易传》当中,“文明”超越了对于个体品质的...
12
第三节 重返“文明”的诗学视野:文学价值的自然正确性与文学经验的自然整全性
文学本身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它在外延上与人类生活世界整体等同,与文明等同,人们总希望能够一把抓牢的文学“本身”,从根本上说,就是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
13
第二章 重构理解文学的“文明”心智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诗学理论(“文艺理论”或者“文艺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与概念体系,大致上是简单地横向移植西方现代学术体系和教育体系的产物。重建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
14
第一节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重返“生活世界”的诗学理论
西方最近几十年来的各种名目和派系的文艺理论,在走出对于形而上学式的超越性理念关注的同时,超越对于文学的“本体论式”的抽象凝视,返回到对于人类生存的文明价值秩序的...
15
第二节 在“修辞立其诚”与“曲成万物”之间持存的文学的“文明”主体性
在中国文化和文明传统秩序当中,“经学”或“经史”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些经典著作,也不仅仅是一两个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同样也不意味着或等同于现代学科的“跨学科”统合...
16
第三节 “字之曰道”:文学的“文明”修辞与“文明”实践
于是,在西方哲学无所措手、将其交给诗人来完成的问题地带,中国思想和中国哲学则善于把这种文明生活秩序内在的曲折和层次的自然具体性讲述出来,并加以恰当处置,进而使自...
17
第四节 文明视野当中中国传统文论的“古”与“今”
重建中国文学的文明视野与理解文学的文明心智,还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面对自轴心时代以来包括《诗》《书》《礼》《易》在内的文明经典或传统文艺理论思想资源...
18
第三章 “诗与哲学之争”的文明诗学意涵
“诗与哲学之争”的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相对于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时代,它也已经是个“从前”的故事[1]。然而,或许只是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始,这个问题变得空前...
19
第一节 “柏拉图式政治哲学”对于“诗”的征用与遮蔽
按照西方古典思想传统,诗人与哲人都堪称是热爱智慧之人,诗人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将人类灵魂作为认知主题,并同样拥有关于灵魂的真知。就此而言,“诗”是灵魂学问与...
20
第二节 西方哲学传统与西方文明的限度
因此,这里真正的“核心问题”是柏拉图的哲学心智,与凭靠这一心智方式来解决事关文明生活方式的重大问题的意志决断。从而,这里事实上也包含着某种哲学道德学,或者(就其...
21
第三节 施特劳斯的“坚果”:“美的理念”与西方诗学传统
到这里,也就可以解释苏格拉底的“写作”问题,或苏格拉底为什么不从事使用文字的书面写作问题: 我不得不这么说(“苏格拉底缺乏血气而柏拉图与色诺芬不缺乏”)。换种说...
22
第四节 中华文明与文明诗学问题视野中的“诗与哲学之争”
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对于西方诗学传统与修辞实践来说,就像柏拉图哲学对话当中包含了“诗”与“哲学”的双重机理一样,在柏拉图哲学征用“诗”以完成其哲学理想国...
23
第四章 中华传统之文明理性与文明修辞界面
不同于西方在“诗”与“哲学”,或者宗教与哲学的悖论与冲突当中奠定的文明格局,中华文明传统具有一种“文明”理性与“文明”修辞的界面,作为其基本的、主体性的、核心性...
24
第一节 “自然—道体论”的“诗性”总体性视野
...
25
(一)中华文明的“诗性”整体性与“诗性”的总体特征
西方人常用“诗性”这个概念来描述一种原始文化的特性,一种原始人的文化人类学、人种学特征,并赋予这个概念以一种与现代文明相对的负面的、否定性的意涵。但中华文明却将...
26
(二)具体化的“本源”认知与“本体论”思维方式
这种诗性文明的首要特征,或许就是拒绝将世界的本源追溯为某种超验的、孤立的本体与实体性——这种对于西方传统来说是强迫性的认识惯习,并不是中国文化与文明传统的思想方...
27
(三)“自然”视野的层次性与综合性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诗经·周颂·维天之命》),中华文明的思想传统当中,在这种文明的“诗性”机理结构当中,终极性的“本体”或者“实体”是自然本身,是一种具有...
28
第二节 充实与虚灵的统一:生活世界界面的内在分疏与意义的内涵性生成机制
...
29
(一)弥漫的经验及“道体”的内在充实
这种文明的诗性机制,由此实际上是对于自然本身的解放与释放,这使得自然成为一个具有内在层次与曲折的丰富性、丰裕性的“自然”理解空间与“自然”思维方式。所谓“充实之...
30
(二)占筮与修辞:实践性牵连的生活世界之内涵性意义诠释
如上所述,在中华文明传统当中,认识论、知识论的维度并不具有特出的显著位置,而是内涵于生存性、实践性的存在界面:认知理性、知识理性本身一般不会脱离生存经验质料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