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诗教视野中的“以意逆志”问题
2025年08月10日
第四节 孟子诗教视野中的“以意逆志”问题
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经典命题。不过,仅仅在诗学或者文艺理论本身的范畴内讲述这个问题,似乎总让人觉得有些小题大做、言不及质。这个问题,可能同样需要放置在孟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的心性教化意图当中来考量,或者说,只有放置在这一问题格局当中,才能对于这其中的诗学或文艺理论问题,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并进而拓展与深化有关文学是什么的问题的整全认知。这首先需要扭转汉、宋两派的学问“家数”,尤其是宋代理学兴盛以来对于孟子的解释方式,以及由此得出的一个颇为“现代”的孟子形象:从心、性的概念形而上学与道德形而上学角度解释孟子,恰好与西方现代传统的美学与审美诗学视野若合符节,但这并非孟子的本意及中华文明传统当中所理解的文学性。文学性或者诗性,作为一种具有丰富价值内涵与复杂文明机理的构成,对于它的理解与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无邪”“止于礼义”的限定性定义方式与否定性问题维度之上——汉代以后的诗教片面强调这一方面,或者对之进行一种宋明理学式的形而上学化的概念性、割截性理解,这都不可能是客观、全面的。“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文学接受问题,其中必定牵掣着某个更大的问题性格局,伴随着某种更关键、更重要的过程,或者说,它可能只是一种更为重要、更为关键的过程的伴生性、衍生性机制或外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