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研究背景

学校的德育教育中有一种现象: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只需要做老师面前的好学生;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班级流动红旗,遵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甚至个人犯了错误也由别人或集体承担。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主动性弱化了,在与他人交往中的诚实守信、表里一致的品行浅化了,在集体生活中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矮化了。如长此以往,对未成年人的品德和行为,无疑是一种误导。又由于教育者认识上的偏差,以及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学校的德育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实效性不强。

2.研究目的

德育的关键在于“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在平凡小事中去感受道德规范;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是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而程式化的检查评比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认同、体会、领悟、反思、践行。那种带有一定程度强制性的、以检查评比为主要方式的教育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德育工作的需要;学校德育不应只有道德律令的约束,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学生的自理、自律、自强和自信品质。

3.研究意义

学校“阳光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习、生活在和煦的阳光里,行为接受检视,人格获得尊重,个性受到重视,懂得自我约束,学会自我管理,知识不断丰富,素养不断提升,成为品德优良、身心健康、个性鲜明、学有所长的人。在办学理念的践行中,培育高素质的“阳光少年”是我们的核心指向与终极目标,而“四自教育”校本课程是培育高素质阳光少年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