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师,要有继承传统和创新未来的心向——读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的思考
被行政领导视为“爱出风头校长”,被教师称为“另类校长”,被同行评为“有个性校长”,被家长当成“可信赖的校长”——郑杰,这位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在半年内先后撰写了两部教育力作,即《改造学校,坐拥未来》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对于《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他在自序中说,这是一本无害的书,当代教师不妨读一读此书。今年暑假,带着一半学习、一半新奇的态度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掩卷抚思,不是读书无害,而是开卷有益、相见恨晚。作者在一所普通的学校担任校长,十年中他致力于学校的重建,尝试现代学校文化的改革,对社会转型期校长角色变迁、教师身份变化、学校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师生的生命质量与人生幸福等问题均做出了深层的思考与大胆的实践,这些观点和实践对广大学校和教师均是有益的。
(一)教师要拥有精神家园
教师不是赚钱的营生,教师更倾向于从社会地位上获得尊重,因此教师要有独立的精神空间。当代的教师为适应当今世界的迅捷变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知识结构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运用、师生间代沟的弥合、日益增多的教学以外的事务、快节奏的工作方式等,都在强烈地捶打着教师的身心。为应付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付出,这就使得教师常常疲惫不堪。教育的继承性决定了教育中一定存在古老而永恒的东西,那就是“人性”,也就是不同于其他生命体的人的基本特征。人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要素显然是人的精神世界,它包含理想、信念、美感、思索、情感、道德等。学校作为人类文明的聚集地便以精神世界的充实而富有价值,教师的价值在学校中就是以传递人类精神的火种而得到彰显。但是现代化的统计方式——对学校和教师的过度量化,使教师的精神家园屡屡失火,学校与教师的文化传承使者的地位屡受冲击。
(二)教师应成为一名理性教育者
时代发展到21世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已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代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两个基本使命:一方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让更多的学生在21世纪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必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代教育的变革,要求教师必须理性地思考这两个问题,即知识的问题和人的问题。和传统教育相比,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知识与社会、知识与经济的关系怎么样?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将扮演什么角色?他们需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知识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教育的竞争。自我更新教育观念,培育当代教师的基本素质,使自己抢占先机,这对自己的职业建树和生命质量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
知识经济教育观——知识经济的出现使教育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当代教师必须看到,我们今天的教育,必将影响到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本质,是用未来社会的发展来要求我们的教师和学生。
全面发展与创新教育观——全面发展是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之处。只有全面发展,学生才懂得在未来社会怎样求知和创新,怎样与他人合作。能否不断创新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关键,而创新的关键是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科学的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观——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加快了课堂教学的革命。当代教师应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必须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新的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
终身教育观——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在个体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师应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
时代的发展过程,也是教师观念更新、素质优化与发展的过程。思想道德素质,是当代教师的核心。宽泛的知识结构,是当代教师与以往教师相区别的主要特征。除基本的教学能力外,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创新教育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也是现代教师素质结构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三)热点问题的冷思考
当下各级各类学校均在规划或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下教育的热点问题。“民族的希望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从口号的提出到观念的强化到行动的落实再到成效的取得,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考维度、务实程度、推进力度和科学态度,参差不齐,五花八门。当下,创新教育校校都说,人人都言,一派热闹景象。对此,将做以下四点冷思考。
1.创新不忘基础
没有基础就没有创新,基础是任何创新的根本。一个人即使有多么高涨的创新精神,多么超人的创新能力,但没有扎实的基础也是徒劳。因为基础是不可替代和不可超越的,基础可持续能力和迁移能力决定了这一点。同时应采用在夯实基础中创新的策略,使创新教育和夯实基础同步进步。
2.创新不忘主体
老师为主导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和发展。教师似导演,教师像引路人,教师是鼓励者,教师不能“心太软”“把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扛”,而应是“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学生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总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创新的主人。
3.创新不忘全体
创新不是优等生的“专利”,而是全体学生都应享有的“权利”,因为,创新能力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教师必须面对所有学生,开发和利用所有学生的创造资源。教师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面向所有学生,让所有学生的创造能力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4.创新不忘整体
系统论表明,整体的功效大于部分之和。在学科教学中,单单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科技能的教师不能算是新形势、新要求下的优秀教师。因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还负有道的教育、情的感染、智的开发、技的传授、能的培养等任务,如何处理好这些任务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创新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创新不忘整体,在知、道、情、智、技、能整体提高中创新。